冰岩地带 野外生存——冻伤及其他病症
冰岩地带
取消

野外生存——冻伤及其他病症

爬山与破伤风、甲肝、乙肝
woodhead
15:28:16 6月16日
月底要去新疆爬山,周日跑到医院咨询了月把,得结论如下:破伤风:破伤风一般在伤口小而深的时候才会发生,而大面积的表层伤一般没关系。必须在受伤后再打针,提前打无效。所以出发钱就省了。而且该针剂为冷藏保存,无法带上山。潜伏期在两到三天,来得及从山上到最近的医院。甲肝:有疫苗,但要提前一段时间打,在体内逐渐产生抗体后才有效。一支价格至少100多块,比较昂贵。打之前比较麻烦,要先抽血,化验甲肝五项和转氨霉,为阴性再打,若为阳性则已有抗体存在。乙肝:没有疫苗,忍着。不知对不对,反正去新疆吃羊肉串要小心了。本来老爸老妈单位应该有研究高山医学的,但这回是瞒着家里的,就不好去问了。心肺功能,缺氧测试也没有进行了。以后有机会吧!

乙肝好象有疫苗了吧
-mh
09:47:11 6月17日
记不清了.在网上找"hepatitis B vaccine" 可能能找到一些资料100多块疫苗要是管用不贵.又不是天天打.新疆是甲肝高发区么?丙肝呢?压缩饼干?葡萄干..呵呵

Re: 乙肝好象有疫苗了吧
刃状山脊
20:25:50 6月21日
甲肝现有疫苗,国产和进口均可。注射前无须特殊检查。乙肝现在也有疫苗,国产基因工程疫苗质量已过关,注射之前须检查乙肝“两对半”,而且要总共注射三次,第二三次分别在第一次之后的一个月和6个月,如果你想近期登山,那肯定是来不及了。不过,乙肝多通过血液传染,(例如,注射吸毒,不节星星为),只要洁身自好便可万无一失。

回复: 春节还有谁去小五台了?
叶舟

首先是对当地气候了解不够,准备工作不够充分,缺少必要的防寒装备,尤其是保护神经末梢的防寒装备比如鞋,手套,耳套,鼻罩等。因为耳朵、鼻子等神经末梢部位血液流通不够,在严寒中,由于血液粘稠,这些部位更应该加强保护。
另外,我听说在小五台穿越过程中经常有吃雪现象出现。这是不可取的。因为吃雪会大量消耗体内热量。更容易出现冻伤情况,所以应尽可能避免通过吃雪这种方式来补充水分。
如果需要补充水分,最好是先将雪化成热水。这样既可补充水分,有可补充热量,还可以使过浓的血液得以稀释,促进血液循环。
当然,还应及时补充高能食品。如果是在途中,最好补充碳水化合物食品和果糖食品。在开水中添加糖类也可以。

登山运动中的两大杀手
red_h
11:16:50 5月31日
登山运动是一项带有危险性的运动。在登山运动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攀登极高山的过程中,死亡率最高的除了通常的滑堕、雪崩等外因之外,还有体温过低及心脏衰竭登山两大运动员杀手。
体温过低的危险是易于理解的。死于体温过低即通常意义上的冻死。极高山通常山顶海拔都在雪线以上,有些雪线以上高度达数千米,而且通常空气稀薄,空气中含氧量低。因此,登山运动员的正常新陈代谢受到影响。如果长期暴露于低温、大风天气、缺氧,加之缺少运动,即使有羽绒服的保护,也极易发生体温过低的情况。体温过低会导致内分泌混乱、幻觉及意识丧失直至最后死亡。即使经过抢救挽回生命,也可能留下后遗症。
体温过低并不仅发生于登山运动,也可能发生于任何户外冰雪运动。同时体温过低也是堕海者的第一大杀手。在登山过程中,预防体温过低除了保有充足的御寒装备外,自我保护及抢救、保护失去活动能力的登山者是最重要的防御措施。60年刘连满在海拔8600-8700米处丧失活动能力缺氧过了一夜已经出现昏迷、意识丧失等症状,没有死于体温过低,最终仍能下撤是一个奇迹,似乎也是绝无仅有的奇迹。当年的英国南极考察队全军覆没时并未完全断粮,死因也应该是被风雪封锁,体温过低。另外,很多冲击珠峰顶峰的登山者描述途中遇到的因各种原因失去活动能力的登山者在其成功登顶后返回时已经死于体温过低了。
因此,如果在登山过程中发生滑堕(引起的骨折等)、急性高山反应等种种原因所导致的登山者丧失活动能力的情况,必须以最紧急的手段将其妥善安置。如将其安置于防风营地中,提供热饮料,在极高山区条件充分的可以考虑吸氧。如出现活动困难、意识昏迷的,必须设置专人照顾,防止死亡。在行军途中被困于风雪的,应在最短时间内设置营地,或挖雪坑、雪洞躲避风雪。有一个流传下来的传说是,两个人裸体贴身睡一个睡袋,最好是鼻子对鼻子,这样不容易冻死。
和体温过低相比,心脏衰竭是一个缺少预兆的杀手。75年珠峰突击队队长邬宗岳在突击营地遥感测完心电图后不到半小时及因心脏出现问题而死亡,当时其还应该有充足的氧气可供使用。
在低海拔地区,心脏衰竭的主要诱因是心肌炎等病症。表现包括引发肺水肿、口腔喷涌出白色或带粉红色泡沫。通常在登山者中被认为是肺水肿。其实单凭肺水肿并不足以致命。肺水肿是容易诊断的,而且从发病到恶化有相当长的时间,长到足以在5000米到8000米之间来回几趟。事实上,很多人都有在肺水肿条件下继续工作的经历。
心脏是维系生命的重要器官。心脏衰竭即使在低海拔地区及时送入危重病房在各种先进仪器的抢救下也是一个高死亡率的病症。在山区交通不便,抢救条件也有限,一旦发病,几乎是必死无疑。因此,心脏衰竭重在预防。进山前一定要做好身体检查,有禁忌症的人员不应盲目进山。发现自己能力不及时也不要卤莽地向上继续攀登。
在登山的过程中应时刻注意自己心脏的工作情况,并注意保护心脏。可服用维生素C以保护心脏、维生素E提高人体抗缺氧能力。如果因血液中红血球太多而导致血液粘稠、心脏负担加重,可以考虑放血。另外,可适当使用利尿药减轻水肿症状。在水肿条件下,病人会感到口渴,此时让病人喝大量的水,特别是盐水会引起致命后果。
在登山过程中如果有切片的人参,将有很大的用处。在最紧急时,人参甚至可以当饭吃。大剂量的人参是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60年登顶运动员从突击营地待机开始,身上就只剩下水果糖及人参了,最终甚至实现8700米以上无氧登顶。真不知道汪晓征有没有带人参;如果当初带了,结果会是怎么样。

体温过低(Re: 登山运动中的两大杀手)
-mh
08:44:33 6月14日
体温过低(hypothermia)的确是户外活动一大杀手.一但你同时有"冷"、"风"、"湿"这三个因素你就要认真考虑体温过低的可能性.环境冷当然是体温过低的首要条件.只要气温低到二十度以下体温过低就不是不可能发生.人的身体在感到冷时会主动调节产生更多的热量,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体温稳定.这就是为什么日常生活中很少听到体温过低发生.但是(尤其在野外)如果制冷因素强于身体调节能力,体温过低就很容易发生了.
风是一个很强的制冷因素.一般的羊毛,棉织品,一般的抓毛绒,和领袖底边不能扎紧的衣物的防风性能都不好.在有风气温低时这些衣物的综合保暖性能是很有限的.所以去野外带件能防风的衣服是很重要的.防风的衣服未必要GORETEX这样的顶尖材料做成.有收口的轻便尼龙夹克衫甚至雨衣都会很管用.当然找避风处也是很有效的.
湿是另一个制冷因素.水的导热性能比空气大八十多倍.寒冷时身上穿件湿衣服比不穿衣服还冷(如果风不能直接吹到皮肤上的话).现代户外活动内衣都用合成材料制成.这些材料可以把皮肤表面的水排到外边并很快蒸发掉.这种材料的湿衣服穿在身上几十分钟就可以被体温烤干.棉制品可以说是最不好的.这在其他许多文章中都有叙述.所以去野外放雨衣物和备用干衣服是一定要带的.湿衣服可能由于汗水或雨水或落水造成.
五月下旬我和七大古都组织的一队攀岩者去密云四合堂附近攀岩.走进河谷途中遇大雨,很多人没带雨具和备用的干衣服.我倒是都带了,但下雨时背包被一辆雇的卡车拉走了,只有一件不防水的防风尼龙衫,所以也等于没有雨衣(非但如此,回来的路上又犯了同样的错误!)但我在拿到背包后换上干衣服披上雨衣,就立刻不冷了.当时不太冷有没有大风,那些除了湿牛仔裤和湿衣服就没有其他衣服的幸好可以借其他人的.当天晚上大家在火边烤了半天湿衣服.我认为活动的组织者应该有意识地提醒队员带上防雨和备用衣物.

体温过低与内衣才料(老"山野论坛"的旧贴 mh)
-mh
08:55:40 6月14日
体温过低(hypothermia)在医学上是指人体温在丧失过多热量后体温逐渐降低,生理机能随之减弱,在严重情况下甚至导致死亡的症状。体温过底和冻伤是两回事。(后者指人体组织结冰后引起的不可逆转的损害。)人体温在降低到一定程度后,人身体会有多种反应。这里是一些对在不同体温下不同症状的描述:
体温(C)       症状
36.9-35   强烈颤抖,进行复杂的活动有困难,劳累感,协调性不良,手不听使唤了。
35-33      剧烈颤抖,言语困难,头脑思维迟钝,开始忘事,对周围环境显得不再关心,步履踉跄,有冷透了和深入的麻木感。
33-31      肌肉颤抖减弱,而开始发僵,动作无常,思维不清,患者不能站立,幻觉,对周围环境不再有知觉。
31-29.5 肌肉僵硬,无颤抖,很没有理性,开始昏迷,呼吸脉搏缓慢,瞳孔开始散大,皮肤开始显蓝色,嗜睡状。
29.5-26 对言语不再有反应,脉搏无常,无应激反应,只能表现神志半清,开始心房博动紊乱。
<26         呼吸脉搏停止,心室博动紊乱,可能脑肺出血,死亡状。
(以上症状对照表翻自http://www.dynanet.com/~chadw/belay/scouts/winter/physmhyp.html
by Smokey Sturtevant引用者请注名出处)
由余空气隔热性能好人体就是暴露在低温空气下也能维持一段正常体温(37C)。但是如果穿着湿内衣(因为汗水,雨雪,或者比如你掉到河里了:-),湿衣服贴在身上会通过传导和蒸发使加速热量丧失。由余棉纤维有很强的亲水性,棉制内衣在湿了以后很长时间不干,特别容易导致身体丧失大量热量。在有风时热量丧失得会更快。这在天气不太寒冷时也会让人很快产生寒冷感,轻则不舒服重则导制体温过低。严重的体温过底患者不能靠自己身体产热使体温回升,如果没有外界帮助患者有生命危险。这点一般说来在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但暖和季节体温降低过程较慢,人身体通过发抖可以产生大量热量,使体温不致降到危险地步,而且人们在体温过底轻度阶段就可以找办法控制热量丧失(找背风处拖掉湿内衣,进到室内,点火取暖等。)
最常见的三类做内衣和隔热层的材料是棉,羊毛,和某些化纤织物。棉的性能以在上边说到。羊毛是很好的天然保暖材料。羊毛即使在湿的情况下也很暖和,在polyproplene等化纤出台之前曾是户外保暖的最佳材料。现在化纤品越来越便宜,又有不招虫,轻便,干得极快,不刺痒,不在湿了后泛味等优势,所以化纤已大部分取代了羊毛在户外服装中的地位。
最早的做内衣的速干化纤是聚丙烯(polyproplene)纤维。现在市场上各种化纤织物已是名目繁多,数不胜数了。市上常见的运动衣裤(比如经典的蓝底白道)就是例子。但买时要根据季节选择薄厚。我在国内见到的一般太厚。实际上薄薄一层能把汗水吸离皮肤表面就够。只要皮肤保持干燥保暖就比较容易。
另外,丝制的内衣也有很好的排汗能力,由于穿着舒适,为许多人喜爱。
<<山野>>教室里的http://mountain.srsnet.com/classroom/clothing.html
“野外着装”一文有一处说得我看不妥:``贴身的衣服,应选择柔软吸汗的纯棉制品,切忌尼龙纤维织物。春秋两季外罩一件纯棉或纯毛宽松套或一件防风衣就可以了。""
除非在热天你肯定能找到暖和的地方最好避免衣服纯棉制品。当然如散热是第一位的(沙漠)纯棉应是首选。
在<<山野>>装备中的http://mountain.srsnet.com/gear/clothing.html “户外运动服装”中说的是妥当的。其中提到的分层著装方法有利于根据活动量调节保温和散热,已被广范采用。

香港队员陈俊武近况
mudplayer
15:58:17 8月03日
陈俊武在从c2到c3的路上不慎冻伤六根指头。对他的冻伤,大家都感到很奇怪,因为那天天气很好,有太阳且无风,他和笨笨只走了7个小时。他带的虽然是五指手套,但是Gore-tex的,而且是双层手套。同样地段,我带着秀水农民牌抓毛绒五指手套,在大风中走了12个半小时也没冻伤。最不可思议的是,他自己也不知是什么时候冻伤的,到了c3才发现被冻伤了。他的两手六个手指伤得很重,水疱又黑又亮,据说是二度冻伤。在喀什,医生割开手指,用大针筒吸脓,没有麻药,痛得他死去活来。到乌鲁木齐后,一个刚出道的大夫把他一根手指剥得血肉模糊,他不小心回头看了一眼,顿时吓晕倒了,5分钟后方苏醒过来。我们30日深夜返回乌鲁木齐,陈俊武8月1日即飞回香港看急诊。没想到香港大夫更可怕,挥着刀要截他的手指,吓得他马上要逃回来。昨晚接到他电话,他将于今明两天返乌治病。

冻伤
-mh
09:37:09 8月05日
冻伤的破坏由两方面造成,一是体液结冰破坏细胞,二是冻伤的组织阻碍局部血液循环造成血液瘀积,最终导致大范围组织坏死.登山或野外活动中的冻伤多是在不注意时发生的.发生冻伤的地方经常由于血管遇冷收缩,血液循环不畅而产生麻木感.有经验的人会有意识地活动脚趾手指,手脚有麻木感后立刻采取措施让麻木的肢体暖和过来,在必要时可以把手脚放在自己和同伴的怀里.缺氧会使身体代谢率降低,确水会使血液变稠,这两个因速都会使冻伤更容易发生.暴露皮肤的冻伤在有风时可以在不到一分钟内发生,刚冻伤的组织是白色(缺血)或紫红(瘀血)发硬的.同伴件要经常相互检查.严重冻伤发生后的处理是(如果没有再冻伤的可能)用40C到43C的温热水浸泡冻伤肢体来解冻.恢复冻伤部位的血液循环是救治的第一目标.轻微冻伤可以用把手脚放在温暖的内衣里来处理.如果开始觉出疼了就是好迹象.注意解冻后的组织很敏感脆弱,解冻后的组织发生再冻伤比刚开始就不解冻造成的伤害还大,所以如果伤员需要用冻伤的脚走下去或冻伤的部位在撤离时可能还会冻上,那就先不要解冻.服用阿斯匹林可以帮助稀释血液促进循环.急救完成后在看有经验的医生前的问题主要是防止感染.口服抗生素由于血液循环不畅不易到达伤口.不知道陈俊武看的喀什的医生是不是考虑了这个问题.严重冻伤后的许多组织不会在长回来,在没有良好供血的情况下组织再生很困难,为防止冻伤部分对机体其他部分的破坏,医生经常只能推荐切除和截肢.希望陈俊武好运!在寒冷环境生活的人身体会培养出对寒冷的应激反应,在冷时加大表皮供血,使人对寒冷的抵抗力增加.坚持冬泳或洗冷水澡的人有这种体会.俗话说的"春捂秋冻"也是的这个道理.另外,从在温暖环境长大的人经常没有基本的御寒习惯和意识.北方人从小就从打雪仗的经历知道手冻麻是什么感觉,暖和起来是的针扎感和疼痛感是怎么样的,知道冷风凛冽衣服有没穿够时有那些临时对付的办法.没有很多寒冷环境经验的人初到寒冷环境经常不知道很多当地人习惯成自然的做法.我不知陈俊武以前有多少零下气温经验,但我注意到刚从南方温暖环境来到北方的人在冬天对怎么有效地穿衣服脑子里没有概念.一般说来联指手套比分指的要暖和的多,我习惯在里边总戴很薄的丙纶类不吸汗的手套.在短时间需要干手指灵活的活动时很有用.外套手套应用根线连起来挂在脖子上.看着虽然蠢但不象手套被一阵风吹飞那么蠢!这从令一方面说明登山和野外活动中循序渐进的重要.许多经验是要慢慢积累起来的.戴什么手套和怎么戴这种小事也会带来终身残疾.美国南极科学考察项目给极点站夏天人员发的标准衣物有近二十公斤.
这里是我1994年去时记的清单,供参考:
括号里是我的评论,大写的是牌子.
Extremely Cold Weather clothes for the US Antarctic Program:
( CAPITALIZED are brand. )
2 orange colored canvas clothing bags
1 balaclava, p/fleece ( stinks after a while )
1 pair 8-pound thermal rubber boots. ( heavy like hell. Vapout barrier type)
1 water bottle ( always need water there at the Pole )
1 yazoo cap ( funny look and awlful color. never really wore it )
1 pile neck gater ( stolen at last )
1 gloves, leather ( thinsulate liner. felt cold )
1 gloves, GORTEX ( felt cold )
2 liner polypropylene gloves ( amazingly useful. )
1 liner mitten, wool ( not good in wind )
1 mitten, kodalite ( wore everyday )
1 gauntlet mitten ( large. useful only after below -40 and windy. )
1 leather mitten ( nice but redundant )
1 polyster fleece pants, bibbed ( very effective. too much when in house)
1 wind pants, bibbed ( i wore my own. unless colder than -80 windchill )
1 parka, down, SNOW GOOSE (THE thing needed to be outside for more than 10min )
1 GORTEX wind shell ( nice but redudant when there is the parka, if weight is not a issue)
1 PLARTEC CABELA"S polyster fleece jacket ( can"t do w/o it )
6 wool tube socks ( they suck. got soaked at the end of day. i wore my own.)
1 SMITH snow goggle (giving unblocked view of landscape. great in wind.)
1 knit hat ( nice, warm, fashionable. shrink after wash )
1 KENYON polypro. jacket & pants ( good stuff. )
1 thermax underware shirt & pants ( last defence. i had my own. )
-mh

Re: 冻伤
独行马
10:17:00 8月05日
在C3(6700M)之前我和陈君武都用的是GORETEX手套,C3之后我用羽绒的连指手套,在峰顶时曾赤手换过一个胶卷,但不停从胸口伸进羽绒服取暖。他到C3即下徹,造成严重冻伤的原因主要是自己操作不当。从C2(6100M)出发时,总感到手已冻僵,于是不停的活动手指,走一段后血液循环正常,就不再有冻僵的感觉。我脚冻伤原因可能是第二次到C3后,两人的MOUNTAIN 24挤五个人,我在门厅化雪烧水,几个小时脚不活动造成的,好在没有陈那么严重。更详细的情况将在日记中写出。

Re: 冻伤
博格达
22:01:54 8月05日
文章写得很好,我准备收录到我们的网页上。这次登山我的双脚也发生了冻伤,这是在6300米的雪坑里冻了一夜造成的。7月21日17时我从6700米的三号营地下撤,由于体力透支,天黑前未能返回到二号营地,23时由于天黑雾大看不清道路,一脚踏空,掉入一个2米深的雪坑,当时我知道这一段冰缝很多,再也不敢移动,唯一的办法是等到天亮再行动。我爬在雪坑里,夜里风很大,雪粒不停地打在身上,我一夜没敢睡,在不停地活动四肢,还好没造成太大的损失。

希望你的脚早日康复
-mh
00:40:09 8月06日
7月21日从三号营地下撤时没和其他队员结组么?以后可别!幸好雪坑不深.非要单人行动就带上露宿袋(睡带套)或一个大的背包,在被迫露宿时把身体裹起来.建议有机会调查一下全国那几个医院治疗冻伤最有经验和条件(大概在东北),编个医院和医生的名单.以后有人出了问题,在条件允许时直接去那里,减少耽各.收录没问题.希望尽早看到你们的报告!

训练忍耐力的主意?
-mh
12:53:54 1999-04-07 先扯两句理论(实际上我也记不清了.希望多指正)
肌肉把肌糖元变为能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无氧式的,一种是有氧式.无氧式不必从血液中得到氧气,可以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能量.这是短跑运动员需要的.代价是效率低,肌肉内储藏的糖元被浪费不少,用完后就没劲了.肌肉糖元的补充是很慢的(很多小时)提高耐力在于提高自己有氧代谢的能力.有氧代谢是指肌肉在血液供氧充足时有效率地把肌糖元变为能量的过程.忍耐式运动如长跑和登山需要有强大的有氧代谢能力.在活动量大时要保证身体基本处在有氧范围,那就需要有强大的心肺功能,使肌肉能得到充足的供氧.衡量一个运动员的耐力用每单位体重最大耗氧量衡量.这个值(记为VO2max)越高说明你的心肺系统的氧输送能力越高.测量用长跑时间算,公式我记不清了.最好的心肺功能的锻炼是长时间的慢跑.“慢”是指使整个身体总保持在一个在限度以下,使身体总处在有氧代谢范围.衡量的方法是测心跳.但估计“有氧线”心跳的步骤大概是这样的:从180减去你的岁数,然后在减个修正值.如果你从不锻炼,修正值是10如果你不严格锻炼,修正值是5如果你一年内一直保持每周4次以上,身体状态由于锻炼一直有提高,修正值是0如果你处于竞赛状态,近二年内身体状态由于锻炼一直有提高,修正值是-5这就是你的有氧线每分钟心跳.锻炼忍耐力时不要超过这个值.锻炼时间可以在半小时到两小时.如果你在练完后觉得没力气了那就过度了.一周3-5次.
保持10-15分钟的热身和降温.强化训练是个长过程.要不断监视心跳率变化,逐渐增加运动量.这个心跳值是和VO2max有直接转换关系的.但监视心跳不容易作到.我常听说一个常用的粗略办法是看你能不等在锻炼时可以跟别人简单聊天.如果喘气太快,聊天就不可能了.有氧运动的令个好处是使身体可以分解脂肪为燃料.脂肪热值比糖类高一辈多.在有条件时最好的锻炼方式好象是上坡行进或跑步,骑车对保护膝盖有好处.
游泳越野滑雪收益最大但肌肉群好象不和爬山一样.这里人在大的攀登之前目标是每次锻炼可以连续跑二三十公里,或连续骑车一百公里以上,整个过程保持在有氧线心跳值.好象有快速提高忍耐力的训练方法,大家有什么注意?

呵呵那是古怪的传闻
-mh
08:47:15 99/07/01
答复 : 关于雪盲(暂存一说) 提交者 : kailash
雪盲是因为雪上反射的紫外线强烈把角膜灼伤.和把皮肤晒伤是一个道理.眼球肌肉疲劳和雪盲是两回事.在雪上眼镜要选吸收紫外线(UV)97%以上的

Re: 水剂防冻怎么处理?
北西南东
17:20:30 7月07日
水剂和绝大部分药物都留在BC,只有少许止痛、止泻等缓解AMS的药和急救药会带上,水剂只有用于急救的肾上腺素和不可能做成固态的眼药水这些无法用其他替代的药,这类水剂在登山时只需放在羽绒衣里面就无被冻之忧了。

肾上腺素在药店能买到吗?

09:26:01 7月08日
好象有种预先灌在一次性注射器里,用时捏碎前面的封口,靠里面预加的气压注射,国内有这种东西吗?若自己注射,怎末办,剂量多少?

不知部队有没有。。。
北西南东
13:03:27 7月08日
药店买不到,因为肾上腺素只用于急救,是在生命垂危时用的。其他时候的不正确使用甚至误用后果是十分严重的。这种药一般两毫升,目前国内还没有你所说的那种,你说的那种在战场上和野外急救时被广泛采用。不过可以自制:用一次性注射器(小型的)把肾上腺素吸入,推尽空气,把套针头的塑料套用酒精浸过后套上针头,把注射器装入消毒后的小塑料袋,最后在封口处热封。由负责医疗管理的队员专门携带,一次登山活动准备三到四支就够了(六个人左右的攀登队伍)。注意肾上腺素不是止痛针,它的作用不是镇痛和止血,而是在心跳微弱、休克昏迷、丧失知觉、体温过低而且情况越来越坏时使用。使用时务必注意争分夺秒,最好的注射位置是血管密集的地方,比如大腿内侧和颈部两侧,但登山中队员们都穿的厚,所以最佳的注射位置是颈部两侧,注射前再检查一下注射器中的空气是否推尽,切勿打空针。

能做静脉注射吗,还是只做肌肉注射

13:30:35 7月08日
原来只知是体温过底时刺激代谢加快体温回升用的,因为弄不到,对它的适应症也不太了解。远征登山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可国内好多情况都是搞得太潦草了。希望北西兄能多贴些这样的文章,对民间登山风格能有所影响。有些象气象、医疗等方面往往需要一些专门知识,不是谁都有机会了解的希望北西兄多多推介,其他工作在这些行业的朋友也能凭借专业知识多发表见解

肌肉注射来不及了。
北西南东
15:57:08 7月08日
很多时候死亡就是瞬间的事情,尤其在条件极差的高山上(连健康人都吃不消,更别说生命垂危体力消耗极大的登山者)。所以肌肉注射不是好的选择,肌肉注射(就是扎屁股或手臂)是为了减轻痛苦,因为这些地方血管少,神经末梢也较少,所以扎起来不那么疼。真到了危机时刻可没时间顾及疼痛了,等把裤子扒下来再让僵硬的肌肉放松再涂酒精碘酒然后再扎可能那哥们儿早玩儿完了。所以在用时能多快就多快,也别去管是否扎进静脉,没时间管这些了。尤其是对于急性休克的,我曾听说过冬天休克者围者围巾穿得厚厚的,医生急救时是直接扎在脸上的。在雪山上顾不了那么多,怎么能在第一时间把肾上腺素注入伤病员体内就怎么干,所以颈部通常是好的选择。

希望大家别以为这是什么常用药
-mh
22:39:21 7月08日
我只是读那些商业登珠峰的客户登山报告时看到的.他们经常训练不足,在没劲下来,没了氧气,快不行的危急时候由有训练的指导扎一针救命.指望着它延长攀登时间只能给自己带来虚假的安全感,而且我以为应该属于用兴奋剂行为.

说得很对。。。
北西南东
23:43:28 7月08日
肾上腺素最大的功效就是迅速地把肝糖元转化为葡萄糖,如果肝糖元耗尽则把肌肉中的肌糖元迅速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为心脏尤其是大脑提供能量(因为大脑的工作全靠葡萄糖的氧化),这是用来救命的。

野外生存详细内容:
野外装备清单
野外生存技巧
高山反应
灾难非常生存指南
返回野外生存专题目录

本文作者: 路客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3.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