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岩地带 山难与安全——2000年玉珠峰山难——山友评论二
冰岩地带
取消

山难与安全——2000年玉珠峰山难——山友评论二

玉珠峰不适合作启蒙雪山
-mh
15:44:23 5月14日
都去玉珠峰有很大因素是一窝蜂心态。又因为它时什么什么山脉的最高峰,冰雪技术要求的少,适合一些人借登山来膨胀他们虚弱的自我的要求。如果你真的对登山投入,应该先去没有冰雪问题的山,然后去有冰雪的小山解决有关冰雪攀登的最基本的入门知识问题(寒冷,阳光灼伤,冰雪技术,雪地行进和宿营),并且要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情况下培养自己对山的脾气的感觉。然后再解决高海拔和去偏远地方远征登山的问题。到这时玉珠峰才是应考虑的对象。据我所知北京的绿野和四川青年队都在按这个方向努力。浮燥的心理和蛮干的行为也许能侥幸能逃过几次,但终究免不了得到山的惩罚。有时这惩罚来的比人们想象的快得多。

关于此次山难的九点建议和意见
本营
15:50:13 5月16日
玉珠峰是我初登的雪山,我曾赋诗填词吟诵、赞美她,给我的印象格外深刻,说是终生难忘也毫不为过。此次山难,我很震惊。然而,事已经发生,我想应当着眼现实,解决实际问题。
几点建议:
一、加强资格管理。以后商业性高山“向导”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由有关机构颁发证书。
特种行业必须进行资格管理,这是国际通例。我上学时曾通过律师考试,很难,开始很不理解,后来才体会,法律工作涉及人命关天的事,涉及到国家法制、社会稳定和民族素质,能不严格管理吗?还有医师,涉及人的生死,也从来是严格管理的。锅炉和电梯还有专门的机构认证,专门的司局管理呢。向导的决定涉及到人的生死,能是什么人都可以当的吗?要不就别收钱,别搞商业运营,几个朋友自由组合,谁也别怨,死生由命,富贵在天。
二、建立登山学校。
或者类似的登山教学机构,再其次也要建立固定的训练班。没有登山教学机构,整体水平无论如何也上不去,管理也不会很规范,水平与事故当然是相联系的。
三、完善商业运营规则。
我感觉商业运营既限制不住,也禁止不了,那就必须加以规范。许多问题,比如向导与顾客的比例问题。这里提供一个案例:去年我随国家登山队登玉珠,本来第二突击队是由马哥、高成学教练、杨阳带队,按说带night、罗鹏、婷玉、阿李等几个队员是足够的,但变化打乱了计划。阿李体力不支下撤,没有及时撤回营地,暂时失踪,山上山下找了一夜,后来马哥、杨阳找到了,带他下山。山上只剩高总一个教练,三个队员。决定次洛上山带队,两个教练、三个队员也是够的,但偏巧高总突然重感冒,只能下山。于是只有次洛一个教练与night、罗鹏、婷玉三个女孩了。他们虽然成功了,但我认为这其中还是有“运气”成分在里面。night后来对我说,她那天开始特别不舒服,不象走了。试想,次洛一个人带三个人,一个队员中途要下撤,那全组就必须下撤了(另两个女孩登顶是不可能的)。所幸的是,night身体素质不错,迅速好转。次洛值得佩服,他把自己用结组绳与三个队员连在一起,不管上山下山,不管坡陡坡缓,高度负责,要知道,1、他还在感冒,2、他和马哥为第一队开了一天路,3、他找阿李找了一夜,只在c1休息一天,多亏了天生的高原适应性和牦牛一样强健的体格。但我总认为,第二突击队有点“猛”,应该有两个教练更保险。我们的队伍有最好的教练,最好的后勤保障,次好或最好的装备,有严密的计划,但计划还是被变化打乱了。那一般的商业队能有什么办法应急呢?我认为,一个向导带的顾客不能超过两个。仅举向导、顾客比例一个方面,许多方面都需规范。
四、登山必须向专门的机构注册,必须买保险,同时强制租用“海事卫星电话”等全球通。
发生山难时,通讯是救援的主要矛盾。如果5月6日、10日的那两支队伍有全球通(或者倒闭前的“铱星”那种真正的全球通)。在第一时间就通知到有关方面,对救援可能会很有利。至少不仅仅是道义上的搜寻,而有可能是真正的“救活”。
五、建立民间注册的“登山救难志愿者队伍”。
有一定登山经验的同志都可以自愿参加,要由有关机构统一登记造册。在有事时就象战时的国家预备役部队一样。培养民间骨干力量,建立登山第二部队,召则即来,来则能战,战则能胜。我虽只有两次登雪山的经验,但如果需要,我会义不容辞的。我相信,身边的许多山友也会这样做的。
六、建立登山救援基金会。
此事很难,可能是个漫长的过程,但必须要努力。1、由官方出面牵头,一些商业机构(如ozark等)、一些热爱登山的大老板等出资(可以让他们冠名),此事功德无量。2、有钱出钱,比如,大家也可以捐助,拉赞助。有力出力,比如,我在民政部等部委有些朋友,可以问讯、了解、疏通等。
七、处理此次山难事件宜“多做、多说、少说”,适当保持低调。
适当的“投鼠忌器”是必要的。“多做”指多总结,多研讨,多做实事;“多说”是指在论坛里多说,有利于圈内人士的交流提高;“少说”指在媒体上少说。在媒体上爆炒,那样对我们每一个登山人、爱山人都不好。此事方方面面的负面影响,也许我们很快就会感觉到。最简单的例子,我母亲昨天看到体育新闻播报的玉珠山难的消息,吓坏了,连夜给我打电话,“你不是说玉珠峰是个馒头山,就比香山高一点,(我去年登玉珠时,怕她担心,蒙她的)这回怎么会死五个人。我可就一个人,再登雪山我跟你急!”至于那些媒体抢新闻,甚至炒作,我认为对登山并不一定好,别阻碍了这项我们钟爱的运动,这项运动在国内刚刚推广,还处于萌芽之中的,还是应低调处理比较好。前一阵子,北京玩飞伞的也死一个人,就每听到什么报道,负面影响也小。
八、希望登协及有关方面能明智、慎重处理此事。
在行政管理工作中,我深知“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弊病。要引导、管理、规范和培育,而不要简单、生硬、图省事的禁止。登协与爱山人、登山人互动关系,在一条船上,或者说在一根结组绳上,如果没有后者,前者的存在价值,工作范围,职能,经费来源也会打折扣,下回机构改革没准就给“顺”掉;没有前者,后者(甚至我国、我民族)的关于登山的层次也上不来。中国登山人口太少(以最大的登山人口集中地北京为例,也没多少,你在旗云、桑温特、雪鸟等店,呆上一个礼拜,就认得差不多了),市场太小,这个运动还很脆弱,经不起折腾。千万不要简单的禁止。希望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九、关于捐款问题。
穴人兄此言“与我心有戚戚焉”,能为不幸山友做点事,是我闻知山难后的初衷,觉得此举有意义。但我认为等与此事有关的、理应负责的那些方面(机构、人)有了初步的说法再说,真正对遇难家属起到一些安慰作用,勿使有关方面避闪或减弱其责。
由于主客观的原因,有些上述观点可能仅仅是理论和构想,难以短期实现。但今日的实践,来自昨日的理论;今天的设想,可能是明天的现实。这是历史上颠扑不破的道理。
上班偷闲草就,没有仔细推敲,抛砖引玉,希望山友们发表意见。

关于九条的说明,转自找到啦
路客
13:59:11 5月19日
关于第三条深有同感!
关于“九条”,关于对登山的态度,兼答找不到兄
作者:本营
时间:2000年五月19日星期五,12:19a.m.
山友对我的《九条》很关爱,很感激。找不到兄提出的意见有理,而且文笔不错嘛!读后很有收获。兄字里行间颇动真情,想必与我一样,也是爱山人、登山人。当然可能我没有表达清楚,造成些误会。想完整阐明一下自己的想法,不一定是针对兄的观点所做的回复。
一、我坚决赞成搞清楚事实和真相。本人学法出身,做过律师,处理过一些案件,当然知道真实性的重要意义,当然知道证据的重要意义。但我说的只是低调处理,这和回避事件的真实性不是一个概念。对社会弊端完全可以报道斗争到底,但对社会弊端的处理和对我所说的当前登山运动的处理、对此次山难的处理不是一个概念。
二、不是藏着捂着,而是一切要讲求策略。我希望正面信息多一些,负面信息在这一时刻少一些。消息有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这里先声明,当前有关报道绝不是反面报道。负面信息和反面报道两个基本概念绝不等同)。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怎样区分的标准,我看应以是否利于发展这项运动,是否利于树立正确的登山认识、正确的登山观念来判断。我的主要顾虑是,别形成这样一个局面,这样一种循环:群众八百年不知登山,一知道就是“xx发生山难,死了多少多少人”;登山的文章八百年也吸引不了群众,一吸引就是“死了多少多少人,xx发生山难”;尤其是大众,我希望第一次接触的登山的消息是正面消息。千万别使老百姓形成一个观念“登山等于死亡”“登山等于自杀”“登山人是疯子”“登山人是傻x”“好男不娶登山女,好女不嫁登山男”,“登山就是送死,你要敢登山,我就跟你离”,形成一系列负面信息,造成一系列负面结果。孔雀有亮丽羽毛,可也有屁股。同一个事物,第一次留下什么印象,可能会有很长远的影响。
三、现在做个登山人很难,社会并没有为我们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也许与正面东西宣传的太少有关。登山人身边的这种氛围很让人伤感。我想问登山者,谁没有被周围的人(圈子里除外)当成怪物的感觉?比如说,我至今不敢将登雪山的事向同事说出,至今不敢很畅快很无所顾忌的与家人谈论,只是偶然闪烁其词,“在几年前上学时参加过登山队,”或者轻描淡写地说几句,自己登过雪山,但在自己的主要生活环境之中,只能藏着掖着。怕亲人担心,亲人当然是希望我安安稳稳的;怕同事不理解,“20大几的人,怎么还从事这种运动,还不成熟”。然而这就是社会最普遍最通俗最突出的登山观和登山意识。我爱这项运动,但似乎爱的很辛苦,这样的生活很累,这种境遇,你能理解吗?这种藏于心中的痛苦,你能理解吗?别把一项神圣的精神运动,让人误认为一些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游荡。把我们这些登山人,看成一群寻求刺激的精神病,一群四处漂泊的流浪汉,一群逃避现实的嬉皮客而已!果真如此,实在是可怜!可悲!可叹!
四、现在的登山运动很脆弱,需要呵护,需要特别的保护。有一些正面的舆论保护是很有必要的。有些事可能并不很合理,但在特定时期是对的。比如,我们对许多产品限制进口,实行关税壁垒,从国际上看,从世界贸易准则上看,是违反一些共同的东西的,甚至有些“不讲道理”。但确实符合实际,是必要的。你饿死了千百万人,人家会把“麦当劳”塞你嘴里吗!幼稚工业就要保护。现在的登山运动就象幼稚工业,需要一些保护,包括舆论上的保护。这种保护是特别的保护,但不是永久性的保护。小树总要长大,小孩总要成人,这项运动早晚要成熟,要大行于中国,会有完全经受的起任何冲击的那一天。
五、登山有太多太多的正面消息,完全可以大写特写。登山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运动,内涵太丰富,珠宝璀璨,几乎永远也说不完。单就媒体而言,我不知道兄是否读过几个媒体记者写的东西?刘文彪写的“雪崩”一书,宣传登山运动,很不错,是我的启蒙书之一,王灏争和李、王的“九死一生攀高峰”读后也很振奋,他发表在报纸的一些宣传文章还是很不错的。最近的一些宣传报道也有不错的,象昨天北京青年报简蓉(好象就是本网qqs发表“再愿你看见”)的“活着比登顶难”,我看报道也比较客观实际,今天邓文军还发表了一篇正面介绍登山的文章,在这个时候比较难得,兄可一阅。另外,各媒体的记者如果在报道玉珠山难后,再发表些一篇正面的文章,个人觉得算得上层次高。

关于“九条”我的想法
-mh
12:59:01 5月20日
前两天工作忙,没时间回长贴.好不容易开了个头,机器又忽然死掉了.本营的“九条”很有内容,我说说我对本营的想法.

一、加强资格管理。

我完全同意商业“向导”、指导或其他名义上的带队人应该实行许可证制度.非商业性的组织带队人也有资格问题.但非商业性的组织的领头人多少是由大家推选出来的,队员和带队人的配合一般已经有一定基础,所以问题相对会小些.

二、建立登山学校。

这在中国有些困难.拉萨有个.但好象主要是训练高海拔搬运人员的.全国有过系统现代攀登训练的屈指可数.有不少人在攀登的某些方面有经验,但要出来系统地教授攀登技术,那就要对岩石和冰雪技术,冰川,找路,医疗救护,雪崩,天气,营地知识等都有全面了解.登山在传统上是在"传帮带"中在个人对个人基础上教出来的.国外登山学校主要是短训班的形式.国外入门和高级登山课程主要是靠指导讲授,示范.师生比在1:4之内.学生在指导监督下练习具体技术.这种课从三天到十多天,个别的有一个月的.很多东西学生是从书中都来,然后从指导那里学来什么时候用什么,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尤其是一些不是技术的技术,比如怎么在山中快速有效率地移动,怎么在没有很多物质材料的情况下过得舒服,保持精力.

三、完善商业运营规则。

商业运营没什么不好.但也不象有贴子说的是发展方向.和指导签合同然后跟着指导用最短的时间一溜烟上去再一溜烟下来这种爬山方法效率是高,但大多数人认为不如和朋友一起按自己步调爬山有意思.我觉得爬山说到底是为了找个自在.阿尔卑斯运动发展这么长时间,没有指导的登山还是占大多数.向导与顾客的比例是个关键问题.还有顾客怎么把自己意见反馈回来的方法.

四、登山必须向专门的机构注册,

去香山也要注册?这个问题不是为了抬扛.在香山和 K2(那座山)之间注册不注册的界限怎么划?这牵扯到注册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为了安排救援那还有道理,那如果在救援根本就没有的地方登山呢?那是不是说注册机构有责任救援?我同意商业登山队注册.强制攀登人注册我看是把攀登人当小孩了.攀登首先要讲的是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必须买保险,

买什么保险?救援保险合乎情理.治疗和人寿保险对坚强安全攀登没什么帮助.有治疗和人寿保险在出事后对伤员和家属会更好.但这应该是留给攀登人自己的选择.请看底下"国外登山探险保险"一文.

同时强制租用“海事卫星电话”等全球通。

这简直是法西斯.卫星电话之类的东西在中国还没有有效的应急机制的情况下对真有麻烦的人没什么帮助.这次出事的两个登山队就是有电话也好不到哪去.登山出事的人一般最长在几小时内就丧失行动能力了.非要用卫星电话才能通知到的人99%是来不及赶来的人.通讯设备不能吃也不能烧.带上没用的安全设备会带来虚假的安全感,还不如不带.通讯设备在协调队员间的行动中有用.这里民用波段的对讲机比笨重的卫星电话有用得多.去年乌鲁木齐登协组织的慕士塔格攀登之后论坛里说过民用波段对讲机的事.如果登协能在几个登山活越地区统一几个CB波段供大家使用我就谢天解地了.要是能督促国家建立常有人监听急救波段那就是造福子孙了.

五、建立民间注册的“登山救难志愿者队伍”

能有当然好.要注意的是协调指挥比招募愿意来救援的人还关键.否则很容易在仓促之间把救援人员也搭进去.这在登山史上有不少例子.

六、建立登山救援基金会.

基金给谁不给谁?给多少?怎么保证头几次出事的人不把一年预算用光?让登协和保险公司商量一个给登山人能用的救援保险更可行些.但不强制购买.

七、处理此次山难事件宜“多做、多说、少说”,适当保持低调。

你说的问题不是此次的问题.

“多做”指多总结,多研讨

我绝对同意.欢迎大家(尤其是有经验的)都来说自己的看法.国内登山进步受限制的原因之一就是同好之间在小组之外少交流.登山发达国家的"登协"每年有事迹年鉴和事故年鉴.山野论坛的出衷之一就是联系各地的爱好野外活动的人.

“少说”指在媒体上少说。

我把这和"关于九条的说明"一起说."群众八百年不知登山"是因为攀登的人多少有些"懒得和城里那一千二百万人校劲"的心理才出去爬山的.从历史上看登山就不容易被在都市文明中泡惯的人理解.我个人认为你把他人的看法看得太重了.我信奉”永远不为自己所爱的东西感到羞耻”.我不指望大多人都理解登山的人,中国社会对独立性格并不很看中.说是不指望,但理解的人当然越多越好.我倒认为普及基本登山知识和理念现在正好是时候.我同意你说的"登山有太多太多的正面消息,完全可以大写特写"
至于"现在的登山运动很脆弱,需要呵护",你说的好象更象"娇贯".这从长期看对登山界未必有好处.
现在西欧社会是最理解登山的社会了.原因不是有人当初特别培植,而是因为有山就有人去爬,经验积累使登山成为结合了技术,判断,勇气的艺术,人们不再认为登山和死亡有什么特别联系,也能用没有偏见的眼光看登山.

关于九条,再谈点粗浅看法,与mh兄和众同仁相商
本营
02:23:09 6月3日
上回写了“九条”,很感激大家的关爱。
mh兄对“九条”有一回复,本想立刻回复,但一忙起来就有如陀罗,旋转不停,故耽误几日。mh兄对“九条”的回复颇有见地,你写的很多东西也是如此。改用林语堂的一句话形容并赠兄:“两脚踏东西山界,一心著登山文章”,望君能不负山友之责,再接再厉,勿稍懈怠。
再杂七杂八谈几点建议,其中有些涵盖到对mh的回复,不单独拉出:
一、关于树立正确的登山观。
如同人生观、世界观一样,登山观是方向问题。船偏航线就可能触礁,错误的登山观可能导致灾难。到底为什么登山?有什么观念才能够去登山?有什么的想法就不要不宜不能甚至不配去登山?等等。
明确了这些,就会处理好冲顶与救援的关系,前进与下撤的关系,自己和队友的关系,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感性和理性的关系等等。网上有不少文章的想法是很好的,要是再能有关于登山观的讨论就更好了。也可以多贴一些西方观念的帖子,这方面西方的观念比较成熟。
正确的观念要“溶化到血液中,落实到行动去”。我感觉山很远,也很近;山很远,但也很近。做一个决定,很容易,也很难;很难,也很容易。一切都取决于观念,这是最根本的东西。
二、关于加强向导的资格管理、考核问题。
补充一个考虑。向导也分级,什么样的可以带5000米的,什么样的可以带6000米的,什么样的可以带7000米的,什么样的可以带这座山,什么样的可以带那座山。考核一定要有可操作的量化标准,要打分。
三、关于公开资料。
1、希望登协能公开所有登山资料。
现在都在提倡政务公开,政府上网。建议给所有的开放山峰的资料公开,在哪里建营,那里有险段,哪座山有那条线。每条线是什么特点。总之要评价每一座山。如果公布国内的报告有所顾忌,那就公布外国登山队的报告,我就不信翻译不了这些东西,相信山友之中必是藏龙卧虎,就是爪哇语也能翻个底朝天。公开所有的资料,还要采取一种很有效、便利的方式让大家获得,别太难。比如,建个数据库或资料库,一个库就可以放在新浪。再比如,准备一些图文并茂的资料,可以有偿服务。真正起到管理作用,别让民间摸索的太苦,付出沉重代价。
2、mh关于事故责任报告公布的建议不错。
律师有责任追究惩戒委员会,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登山形成调查报告很好,从失败中反省,似乎最深刻。但是各个组织会不会提供,一般都顾及面子,考虑以后发展,在说报喜不报忧也是本能。能提供最好了。
三、关于教学。
1、个人之间的“传帮带”,的确是当前学习的有效途径,但很明显,不如由登山学校、类似的登山教学机构、固定的训练班来教系统而全面。不搞登山学校,登山水平只能是“幼儿园”。多难也要搞。
2、建议搞一个类似指导手册的东西,推荐一个参考的标准。比如12分钟跑,多少多少米,蒙上眼打多少个制定的绳结,攀岩攀冰的水平是什么。让山友估量一下自己。没有三两三,就别上梁山。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不知彼,一战一殆;不知己不知彼,百战百殆。标准既要慎重,又要恰当。仅仅供参考,宽松一些。不要标准太严,门槛太高,把人吓跑了,成为事实上的因噎废食。“指导手册”最好推荐一些最基本的准则,关于基本的安全观念,基本知识。比如,去年香港队员在博格达发生山难,结果该队反而撤了c1,招致激烈的批评。但今年又重演了。在什么情况下该怎么办?可以总结个“二十条”、“三十法”什么的。简单实用。
3、再有一个考虑是,登山者是不长记性的。总以为幸运女神是站在自己一边的。多少次山难也不会阻挡山友的脚步。看来只能指望提高水平了,这也是防止事故最现实、最可掌握的办法。
四、关于注册费数额问题。
登协的作法挺好,目前没有到计委、物价局报批标准,最好别报批,收一点就行了。太多了,山友若举报,还有乱收费之嫌。千万别多收钱!!!下跑了登山者。相当多的登山者已经是举家食粥借债度日面露菜色步履维艰了。国内国外要区别对待,不要一下并轨。可以心狠刀子快,专门宰老外。好像有点违反国民待遇原则了,但却符合实际,考虑到国情。
五、开展“生产自救”,自己要苦练技术。
登山如国际歌所云“从没有神仙和皇帝,要靠我们自己。”尤其是很多设想无法一步到位时。
1、能否建设一些训练基地。比如白河岩场。前一阵子我玩了一回,不错。自己的孩子自己得疼,自己的事自己得干,云里金刚从香港回来,说那里很多岩场的hanger都是山友们自己凑的,开了很多线路。我们怎么样,大家能不能凑凑手,把事情搞大?别老让那几个弟兄单干,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没钱没力也可以哄一哄嘛。出个三块五块不嫌少,三百五百不嫌多,最好有热心机构(如旗云等登山店、俱乐部)牵个头,大家同不同意?要是决定干了,可以在坛子里招呼一下。,多几个基地,最终受益的还是山友自己。
2、能否在网上公布一些锻炼计划,我从李响老弟那里搞到一份计划,就很科学。看到科学训练计划,才知道自己有时竟瞎练,事倍而功半。
3、能否串点登山的录像带和光盘,最好有热心机构、热心山友能牵头,多互相录一录,该交钱可以交钱,有利于共同提高。事实上得有个好像被压迫者“共济会”那样的团体,同病相怜嘛。此外,登山圣经是本好书。建议一读。我立志在一个月内啃透它,在半年内做到能默写(开个玩笑)。
六、关于注册,租用“海事卫星电话”全球通,保险等问题。
1、关于注册
注册可不是白收钱,权利和义务应相统一。收费机构要提供必要设备和资料,检查装备,如对讲机等。我在初次登山前,马哥就仔细检查我的装备,这是一个成熟、负责的领队的必然态度,是最终成功所需的无数环节中的一环。据说,100多年英国首登马特荷恩时,发生震惊全欧的惨剧,1名队员滑坠,导致4名队员摔死在深谷。这与发生滑坠的那个队员脚下的铁片鞋太滑有关,当然领队(著名登山家温巴)也是有责任的,因为在检查装备时,没有坚决阻止那个队员穿这双铁片鞋。据说,当年麦哲仑远航时,几艘老船细到每一个铆钉都仔细检验了。除非solo,登山队可以说是只有集体,而没有个体,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影响的其他人。此外,不怕大家反对,我看资源是稀缺的,使用资源应该付费,这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上都有成熟的理论和做法,不多说了。
2、通讯联络
发生山难时,通讯是救援的主要矛盾。(包括内部,组与组之间用对讲机;外部,队与救援机构用卫星电话)我同意mh说山难后几个小时就难以保证的观点,很多情况下确实如此。但情况千差万别,也不能完全一概而论。有百分之一的可能,就要尽百分百的努力。北京一位有名的山友,仅凭意志、乐观和必要的安全常识,当然还有运气就在山上呆了三、四天,最终获救。如果不救援,会怎样呢?在山上首要靠自己,毕竟是极限运动!但救援也不仅仅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大家登的山5、6000米居多,6000米和8000米不一样,有救援的可能性。有些地方还是有用的。比如玉珠峰就在公路边,救援队伍好赶到。我的意思是卫星电话大本营得有一个。不一定攀登组都得有。对救援可能会很有利。可能是真正的“救活”,而不只是“找尸”。当然,还要有配套的救援系统,否则也没用,只能象罗布霍尔那样与老婆通话给女儿起名字。
mh认为我的做法是法西斯,那就改变一下想法,改成自愿选择使用,不强制。有人嫌钱贵,但生命无价。我们算算帐,发生山难后,张三的妈妈哭瞎了眼睛治疗要多少钱?李四他爹赶路过来的路费多少钱?王五的余生能挣多少钱?还有刘七、马八的——等等。
当然,电话是不能吃也不能烧,要是有一个打完后能吃的电话就好了!还有很多民间队伍没有对讲机,我认为是太冒险了!没有通讯联络怎能指挥?关于民用波段,mh的建议非常好,我的最初设想就是搞个什么区域性的网呀,频点呀,大家有个东西能听,可以拿几个有条件的山峰做试点。不过,还是你的提法好。通讯问题我不懂。kristian兄和北脸弟在否?你们是通讯专家,能否讲解一下。有没有技术出身的同志,出来说说。
3、关于买保险。保险我也不太懂,但我坐飞机都买保险。最好有专家能研究研究,发个贴子。
七、关于“登山救难志愿者队伍”。
哪有“危险”运动就有救援,救援关键是形成网络。各地都有“救援人才库”,中央应起到指挥中心的作用。要由有关机构统一登记造册。遇事阵前点将。当然这取决于登山运动的普及程度,不是一蹴而就的。救援者也得有水平。澳大利亚海边就有一支叫什么“小海豚”的救援队伍,队员训练有素,从小时候起就在海里泡着,有相当的经验。登山救援者确实得有实力,这点我同意MH说的。这次,许多山友,如王石、大刘、曹峻、8000米等义不容辞,确实体现了高尚情操。我记得好象有个见义勇为基金会,这样的义举算不算见义勇为?能否提供部分经费?有关机构及山友能否问讯联系?以后会怎样处理?
八、建立登山救援基金会。
上回说了设想,由官方牵头民间出钱。我最看好ozark等一些商业机构和一位众所周知的热爱登山事业的大老板,最近他又表了态,果真如此,则功德无量,必福及子孙。让我们拭目以待。我看首期不用很多,有个一、二百万就够。设想是基金应是开放的,永远可以吸收捐款。管理上实行两权分离,由理事会负责处分和使用,由专门的投资经理人负责经营,进行风险投资,搞投资组合,分投资于银行、股票、债券,股票中也讲组合,着眼于稳定收益,不怕少。每年仅就收益部分(利息、股票投资收益)分配。象诺贝尔奖的分配方法一样。可以参考其他基金的一些作法。能否每次在注册费中强制分点呢?(这似乎不太容易,当地登协恐怕不干),但也是一个思路。可以让发起人冠名,顺便说一下,这是永远的广告效益。此事很不易,但似有可行性。
九、关于登山的态度。
对于登山,我也是很骄傲和自豪的,怎么会觉得羞耻呢?(笑死我了)。但这个问题我不太想争论,人和人的工作、生活环境都不可比。个人有个人的工作,个人有个人的生活。有些人的环境可能宽松,但不要以己度人,你看看独行马的“近期遭遇”,我的工作的要求比老马是有加倍过之而无半点不及的,谁家都有难念的经。自己的问题只能靠自己解决。还有,我始终认为,登山很容易成为生活的全部,忽略其他。而工作则是严肃的事,要认真对待,全力以赴,不可因外物而废事业。关于两者关系,我也正在思考。
最后,想说一下,我只登过两座雪山,对于登山只是初学者,门外汉,登山的知识很少,只不过结合自己从事的管理工作,瞎琢磨而已。外行,见笑。还是偷闲草就,还是抛砖引玉。
2000年玉珠峰山难详细内容:
山友评论一
经过报道
当事人报告
山友提问
座谈会记录
返回山难与安全专题目录

本文作者: 路客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3.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