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岩地带 杭州
冰岩地带
取消

杭州

       杭州西湖,旧称武林水、钱塘湖、西子湖,宋代始称西湖。湖面南北长3.3公里,东西宽2.8公里。三面环山,一面临城,苏堤和白堤将湖面分为里湖、外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西湖风景主要以一湖、二峰、三泉、四寺、五山、六园、七洞、八墓、九溪、十景为胜。历史上最著名的是南宋定名的西湖十景和1985年评出的新西湖十景。

西湖十景:苏堤春晓、平湖秋月、花港观鱼、柳浪闻莺、双峰插云、三潭印月、雷峰夕照、南屏晚钟、曲院风荷、断桥残雪。
西湖新十景:云栖竹径、满陇桂雨、虎跑梦泉、龙井问茶、九溪烟树、吴山天风、阮墩环碧、黄龙吐翠、玉皇飞云、宝石流霞。


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是北宋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构筑而成,后人遂命名为苏堤

苏堤映波桥

走在堤桥上,湖山胜景如画图般展开,杨柳夹岸,艳桃灼灼,南宋时苏堤春晓就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苏堤上的六座拱桥,自南向北依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和跨虹

    花港观鱼,位于苏堤南段以西,西里湖与小南湖之间的一块半岛上,原是南宋卢允升的私人花园卢园,因有清溪自花家山流下,故名花港。分为鱼池古迹、红鱼池、牡丹园、花港、大草坪、丛林区、芍药圃七个景区。红鱼池中满蓄金鳞红鲤,池畔花木扶疏,游人投饵,群鱼争食,有声有色,赏心悦目

曲院风荷,在洪春桥与金沙港之间,曲院原是南宋朝廷开设的酿酒作坊,夏日和风徐来,荷香酒香飘逸。如今的曲院风荷为大型公园,分岳湖、竹素园、风荷、曲院和滨湖密林五大景区。园内大小荷花池中栽培上百个品种的荷花,莲叶田田,菡萏妖娆。水面上架设了造型各异的小桥,人从桥上过,如在荷中行

    岳王墓庙,位于西湖栖霞岭南麓,是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祠墓。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今存墓庙为清代重建

大殿内塑岳飞彩像,其上有岳飞草书“还我河山”巨匾

    岳飞墓坐西朝东,以块石围砌,上覆泥土,墓左侧是岳飞长子岳云墓。墓道两侧排列石翁仲、石虎、石马、石羊。墓阙门两向铁栅内,有作反剪双手下跪状的秦桧、王氏、万俟卨、张俊四奸铁铸像

宝石山西面葛岭之巅的初阳台,传为葛洪炼丹所置,为上亭下台石砌两层建筑,亭内石碑上“初阳台”三字出自诸乐三之手。清晨日出之际,四山皆晦,台上已明,瞬息间旭日露脸,霞光万道,红满东天,离奇变换。据说,初阳台上还能在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见到日月并升奇景。元代称“葛岭朝暾”为“钱塘十景”之一

远望西湖,美景一览无遗

宝石流霞和湖中断桥

西湖北岸的宝石山山岩呈赭红色,岩体中有许多闪闪发亮的红色小石子,每当阳光映照,满山流韦纷披,分外耀目。山上奇石荟萃,有倚云石、屯霞石、凤翔石、落星石等

宝石山东巅,保俶塔巍然挺秀,始建于北宋初年,原为九级砖木结构,现在高45.3米的六面七级砖砌实心式样,是1933年仿清代原样重建的

保俶塔夜景

断桥,又名段桥、宝佑桥,位于白堤东端,从孤山来的白堤到此而断,故名断桥。早在唐朝,断桥就已建成。在民间传说《白蛇传》中,白娘子与许仙在此地相会。杭州雪期短促,一旦银妆素裹,便会营造出与常时常景迥然不同的断桥残雪雪湖胜况。今日断桥,是1921年重建的拱形独孔环洞石桥

    从湖中游船上远望断桥和保俶塔

断桥夜景

远眺西湖东岸夜色

白堤,全长1公里,自断桥起,经锦带桥止于平湖秋月。白堤把西湖分为外湖和里湖,并将孤山和北山连接在一起。白堤在唐代原名白沙堤,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有诗云:“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即指此堤。后人为纪念这位诗人,称为白堤。宋代又叫孤山路。明代堤上广植桃柳,又称十锦塘

平湖秋月,位于白堤西端,西湖秋月之夜,自古公认为良辰美景。现在的沿湖园林景址实际上是清康熙以后才确定下来的,平湖秋月高阁凌波,秋夜远望,水月相溶,不知今夕何夕

浙江省博物馆,内有文澜阁,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是清代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的七大藏书阁之一,也是江南三阁中唯一幸存的一阁

楼外楼菜馆,由洪瑞堂创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名菜有西湖醋鱼、叫化童鸡、龙井虾仁、西湖莼菜汤等

西泠印社,是我国研究金石篆刻的著名学术团体,地处孤山西南西泠桥畔。初创于1904年,正式成立于1913年,人以印集,社以地名,故名西泠印社。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历任社长有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等

    秋瑾墓

西泠桥

苏小小墓,背景为孤山。苏小小,南齐时钱塘名伎,才貌出众,身世和爱情故事凄婉动人,传说死后葬于西泠桥畔

放鹤亭,北宋诗人林和靖隐居孤山,不娶不仕,“梅妻鹤子”,死后葬在孤山北麓。现在的放鹤亭为1915年重建。亭内有《舞鹤赋》刻石一块,是清康熙帝南巡杭州时临摹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手迹所书

从湖中游船上远望小瀛洲。三潭印月岛又名小瀛洲,与湖心亭、阮公墩合称湖上三岛

全岛连水面在内面积约七公顷,南北有曲桥相通,东西以土堤相连,桥堤呈十字形交叉,将岛上水面一分为四,水面外围是环形堤埂。从空中俯瞰,岛上陆地形如一个特大的“田”字,湖中有岛,岛中有湖

岛南我心相印亭前的湖面,三座瓶形小石塔鼎足而立,塔顶如葫芦状,塔身呈球形,高出水面二米,中空,环塔身分布五个小圆孔,塔基为扁圆石座。三塔平面呈等边三角形分布,每边长62米。每逢仲秋,皓月当空,水天相映,塔中点燃灯烛,洞口蒙上薄纸,烛光从中透出,天月,水月,塔月,引人入胜。旧传湖中有三个深潭,故取名三潭印月

柳浪闻莺,前身是南宋皇家花园聚景园,解放后整修扩建成大型公园,柳叶葱葱,莺声婉转而成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

雷峰塔,位于西湖南屏山净慈寺前的夕照山上,是五代吴越国王钱弘俶为庆祝黄妃得子而建,初名黄妃塔。因塔址小山名雷峰,后人改称雷峰塔。夕阳西照,塔影横空,亭台金碧,故得雷峰夕照之名

后遭雷击损毁,南宋初重修为八面五层楼阁式塔

明代嘉靖时倭寇入侵,纵火焚塔,仅存砖质塔芯。因塔芯基砖被迷信者不断盗走,1924年9月25日,雷峰塔倒塌,仅存遗址。民间传说《白蛇传》里相传法海和尚曾将白娘子镇压在塔下。2002年新雷锋塔在遗址上建成,采用南宋重修时的风格、设计和大小,全高72米

作为西湖南线的制高点,极目四眺,苏白二堤、碧波荡漾的西湖、绿意葱茏的湖心三岛一览无余。而站在西湖东岸远眺,雷峰塔敦厚典雅,保俶塔纤细俊俏,两塔一南一北,隔湖相望,再传明人“保俶如美人”“雷峰如老衲”之喻

南屏晚钟,南屏山绵延横亘于西湖南岸,净慈寺、兴教寺晚钟敲响,岩石、洞穴增强共鸣,直达西湖彼岸,经久不息

净慈寺创建于五代后周时期,建寺时就设钟楼一座,现青铜大梵钟为1986年铸造,重10余吨,高3米,铸有6.8万余字的妙法莲华经文。寺内还有与济公神话传说有关的运木古井

虎跑梦泉,即虎跑泉,在大慈山定慧禅寺内。“虎跑”之名,因“梦泉”而来,传说唐代高僧性空住在这里,后因水源短缺,准备迁走。一日他在梦中得到神的指示:“南岳衡山有童子泉,当遣二虎移来。”翌日,果见两虎刨地作穴,涌出泉水

虎跑称为“天下第三泉”,龙井茶叶虎跑水,历来被誉为“西湖双绝”。虎跑泉水质纯净,表面张力特别大,向满贮泉水的碗中逐一投入硬币,碗中泉水高出碗口平面达三毫米却仍不外溢

六和塔,又名六合塔,位于钱塘江北岸月轮山上,是北宋时吴越王为镇钱塘潮而建

现塔身重建于南宋,外观八面十三层,内分七级,高59.89米,雄伟壮丽

游人从塔内拾级而上,面面壶门通外廊,各层均可依栏远眺,钱塘风光尽收眼底

塔檐翘角上挂了104只铁铃

灵隐寺,位于飞来峰与北高峰之间的灵隐山麓,又名云林禅寺,始建于公元326年,我国佛教禅宗十刹之一。印度僧人慧理来杭,见此处山峰奇秀,以为仙灵所隐,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整座雄伟寺宇便深隐在西湖群峰密林清泉的一片浓绿之中。传说济公在此出家,他游戏人间的故事家喻户晓

灵隐寺前的飞来峰,又名灵鹫峰,有五代至宋元年间的石刻造像330余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那喜笑颜开、袒腹露胸的弥勒佛,为宋代造像艺术的代表作

    龙井问茶,位于西湖西面竹茂林密的风篁岭上,旧传此井与江海相通,有龙居住,因名龙井。龙井泉水十分奇特,搅动时水面会出现一条分水线,仿佛游丝摆动。龙井泉水清澈甘洌,与虎跑、玉泉合称西湖三大名泉。龙井之西是龙井村,一行行整齐排列的茶树,遍布在龙井周围的山林坡地。西湖龙井茶,以色翠、香郁、味醇、形美著称于世,列中国十大名茶之首,有龙、云、狮、虎之别

双峰插云,指西湖的南高峰、北高峰,古时山巅建佛塔,遥相对峙,迥然高于群峰之上,塔尖入云,时隐时显,宛如峰插云霄。双峰插云碑亭在灵隐路洪春桥畔

黄龙吐翠,位于栖霞岭北麓。相传宋淳祐年间,江西黄龙山和尚来此建寺,忽一日黄龙随之飞来震地,山岩一处裂开似龙嘴,清泉从中喷涌,故称黄龙洞。此处翠竹茂密,株株吐翠,因此得名

古武林门,作为杭州的北城城门,始建于隋朝。吴越国王钱鏐修建杭州城垣时名为北关门。南宋建都杭州,将它称为余杭门。明代改为武林门。辛亥革命后城门被拆除

    从隋代以来,武林门外一直是沟通南北大运河杭州段的城北运河和城内运河的枢纽地带,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从杭州输向京城的钱粮鱼盐丝绸百货,主要依赖这一南北水上交通要道,所以北关外今武林门至湖墅一带,一直是人烟辐辏,商贾云集之处

金河古韵

武林广场浙江展览馆

南宋御街,是南宋临安城的中轴线

南宋、元、明、清及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道路遗迹

凤凰寺,又名真教寺,是中国沿海地区伊斯兰教四大古寺之一

清河坊,自古是杭州繁华地段,兴于宋盛于清,许多百年老店集中在这一带。河坊街,位于吴山脚下,是清河坊的一部分,改建后的河坊街于2002年开街

方回春堂,由钱塘人方清怡于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创办

胡庆余堂国药号。“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胡庆余堂是清末红顶商人胡雪岩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创建的,以宋代皇家药典《太平惠民和济药局方》为基础,精心调制庆余丸、散、膏、丹、胶、露、油、药酒方四百多种传世

一百多年来,胡庆余堂国药号始终秉承胡雪岩“是乃仁术”的创业目的、“戒欺”的祖训、“真不二价”的经营方针,成就了“江南药王”的美誉

张小泉剪刀,始创于1663年,以选料讲究,镶钢均匀,磨工精细,锋利异常,式样精美,经久耐用著称

吴山天风,位于西湖东南面,景秀石奇,历来是文人雅集之地

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2023年8月启用

河姆渡出土朱漆碗,1977年余姚新石器时代河姆渡遗址出土,以整段圆木镂剜而成,敛口鼓腹,椭圆瓜棱形,矮圈足,器壁外有一层朱红色涂料(大部剥落),经鉴定为生漆

该碗是中国现知最早的一件漆器,是追溯中国漆器起源最重要的实物资料

    河姆渡出土陶灶(复制品) ,1977年河姆渡遗址出土,为夹砂灰陶,火门上翘,椭圆形圈足,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架釜炊煮专用设备。上架陶釜

河姆渡文化双鸟朝阳纹牙雕(复制品),1977年河姆渡遗址出土,长16.6厘米,阴线雕刻,圆锥浅钻而成。中部为一组同心圆,与外侧的火焰状纹形成太阳形象,两侧为对称的双鸟纹,边缘有线条衬托,图像四周钻6个小圆孔。是在当时金属工具尚未出现条件下雕刻出来的原始艺术品,也是中国传统花鸟画的原始雏形

    良渚文化玉琮王,1986年余杭县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反山12号墓出土,呈黄白色,有暗黄色瑕斑,形为扁方柱体,内圆外方,通高8.8厘米,上下端为圆面的射,射径17.1-17.6厘米,中有对钻圆孔,孔径4.9厘米,重6.5公斤。以浮雕、阴线刻饰神人纹、神鸟纹、云雷纹等

良渚文化玉琮内圆外方、中有圆孔的形制,可能是先民天圆地方宇宙观的体现。是迄今所知同类作品中重量最大、纹饰最精美和神人、神鸟最多者,故被称为玉琮王

    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玉钺,1986年良渚文化反山12号墓出土,长17.9厘米,最厚0.9厘米,为青玉制成,有少量褐斑。玉钺扁平,刃宽肩窄,近肩处中央有圆孔,近刃处上角饰一神人纹,下角饰一神鸟纹

出土同时发现有玉冠饰和玉镦饰,可能是墓主生前手持之物,推测钺杖长约80厘米。制作精致,有纹饰的玉钺目前仅此一件,是良渚文化玉钺中最杰出者

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铜质,通长52.4厘米,剑格两面铸双钩鸟虫书铭文,正面为“戉王戉王”,反面为“者旨于睗”,可知此剑为越王勾践儿子的佩剑

春秋伎乐铜房屋模型,绍兴狮子山306号墓出土,四角攒尖顶,三开间,三进深,南面敞开,室内跪坐乐伎乐师六人

    唐“彩凤鸣岐”七弦琴,落霞式,长124.8厘米,腹内刻"大唐开元二年雷威制"

五代吴越国鎏金纯银阿育王塔,雷峰塔遗址出土,由塔座、塔身、山花蕉叶、塔刹等组成,塔身方形,四面镂刻佛本生故事,塔身内部藏有舍利金瓶

    北宋泥塑彩绘观音立像,温州白象塔出土,面容端丽,形体窈窕,宋塑的典范之作

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复制品),黄公望在元至正七年(1347年)归富春时为无用禅师作,三年而成,全卷意境冲淡高远,笔墨苍浑滋润。后经历火烧,此为画卷前段,称为“剩山图”,横51.4厘米,高31.8厘米,占原画1/14

    元龙泉窑青瓷舟形砚滴,全器作舟形,胎质细腻洁白,釉色青绿亮泽,舟首有注水用小孔。造型巧妙,集多种技法于一身

杭州博物馆

水晶杯,1990年出土于杭州市半山镇石塘村战国墓,高15.4厘米,口径7.6厘米,底径5.2厘米,以整块优质天然水晶制成,杯身透明无纹饰,略带淡琥珀色,是中国出土的早期水晶制品中器形最大的一件


浙江旅游详细内容:
绍兴
宁波
西塘
乌镇
普陀山
返回浙江上海旅游目录

本文作者: 路客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3.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