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岩地带 大昭寺、小昭寺
冰岩地带
取消

大昭寺、小昭寺


大昭寺,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是藏王松赞干布为尼泊尔尺尊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而建。传说建造时曾有山羊驮运土石,填平卧塘湖,藏语中称山羊为“惹”,称土为“萨”,所以佛殿最初名为“惹萨”,后来演变成为城市名称拉萨。后改称“祖拉康”(经堂),又称“觉康”(佛堂),藏名全称“热阿曲朗祖拉康”,意即“羊土神变寺”。1409年,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召集藏传佛教各派僧众在此举行传召大法会,后改名为大昭寺。作为藏传佛教最神圣的寺庙,历代达赖和班禅的受戒仪式就在这里举行

大昭寺坐东面西,多次扩建,有5座金顶,108个佛殿,统摄苯教、宁玛、萨迦、噶举、格鲁等藏传佛教五大教派和各教派所崇奉的诸神像,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建筑风格,开创了藏式平川式寺庙格局。2000年11月,大昭寺作为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的扩展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正门前的供奉酥油灯房

大昭寺金顶上的双鹿法轮、经幢

唐蕃会盟碑,藏语称“祖拉康多仁”,又称长庆会盟碑或甥舅和盟碑,用汉藏两种文字刻成,是823年吐蕃赞普为纪念唐蕃会盟所建

劝人种痘碑,1794年由驻藏大臣和琳建立

公主柳,相传是文成公主将长安的柳枝带来西藏亲手种于大昭寺周围

天井式庭院是当年举行“默朗钦莫”即传召大法会的地方,这里在上世纪60年代前是每年举行三大寺格西(藏传佛教格鲁派最高学位)考试的公开辩论会场

庭院四周的廊壁与转经道廊壁上因绘满佛像而称千佛廊

(资料图)藏传佛教徒认为拉萨是世界的中心,而宇宙的核心便位于觉康,这里供奉着镇寺之宝佛祖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也称“觉卧佛”。藏文史书记载,这尊等身像是佛祖在世时以成道前的身高塑成,并亲自开光加持。南北朝时,印度国王将这无价之宝送入中国。唐代时文成公主又将这一等身像作为嫁妆携同进藏。当时尼泊尔尺尊公主修建了大昭寺,供奉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文成公主修建了小昭寺,供奉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据说藏王芒松芒赞继承王位后,当时盛传唐军欲攻打拉萨,夺回十二岁等身像,吐蕃王臣把十二岁等身像藏在大昭寺南墙里面用泥土封好,上绘文殊菩萨像,同时把大昭寺的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换到小昭寺供奉。公元八世纪初,唐金城公主和亲入藏后找到十二岁等身像,安置在大昭寺殿内,遂成大昭寺的供奉主佛

大昭寺主殿高四层,两侧列有配殿,布局结构上再现了佛教中曼陀罗坛城的宇宙理想模式

在大昭寺二层看金顶

在大昭寺三层看金顶

在三层远望红山上的布达拉宫

双鹿法轮是藏传佛教寺庙常见的标志物,相传佛祖在鹿野苑第一次讲法,或称初转法轮,甚至吸引了野鹿来听法

下眺大昭寺广场

大昭寺前终日香火缭绕,信徒们虔诚的等身长头叩拜在门前的青石地板上留下深深印痕

大昭寺内转经道

虔诚的信徒磕等身长头进行八廓转经

繁华的八廓街

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旧址

玛吉阿米餐吧,玛吉阿米这个名字出自六世达赖喇叭仓央嘉措的情诗

在玛吉阿米餐吧三层下眺八廓街

环大昭寺内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囊廓,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所以大昭寺外辐射出的环形街道便称八廓街,又叫八角街。以大昭寺为中心,将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包括进来的一大圈称为林廓

    在大昭寺广场远望布达拉宫

小昭寺,藏语称“甲达热木齐祖拉康”,意为“汉虎神变寺”。始建于公元641年,相传文成公主入藏时携带了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行至现在小昭寺位置时,木车陷入沙地中。公主通过历算,决定把等身像安放此处供奉,遂建小昭寺

    初建时仿汉唐格式,坐西朝东,后经数度火焚与重建,现在的小昭寺为藏传佛教上密院,藏语名“居堆巴扎仓”,是格鲁派密宗最高学府之一

尼泊尔尺尊公主带来的佛祖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

喇嘛替信徒为等身像涂金身

小昭寺内转经道

光明港琼甜茶馆

老城区街头肉摊


西藏旅游详细内容:
千里走青藏
布达拉宫哲蚌寺
罗布林卡色拉寺
日喀则
藏东南
返回青海西藏旅游目录

本文作者: 路客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3.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