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岩地带 山西——平遥镇国寺、双林寺
冰岩地带
取消

山西——平遥镇国寺、双林寺


镇国寺,位于平遥县城东北15公里郝洞村,原名京城寺,明嘉靖年间改名

天王殿为本寺山门,始建于元代,后几经修葺,仍保留元代建筑风格

龙槐,高3.3米,造型奇特,已有1000多年历史

万佛殿,造型独特,平面近正方形,屋顶为单檐歇山式,出檐深远,外伸达1.55米,庞大的七辅作斗拱,总高超过了柱高的2/3,使沉重而庞大的殿顶坡度平缓,形如伞状,颇具唐风

此殿建于五代时期北汉天会七年(公元963年),是国内现存五代时唯一的木构建筑;在我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仅晚于五台山南禅、佛光二寺

    屋檐下精美彩绘

屋脊琉璃装饰虽非原物,但制作十分精致

屋顶梁柱上有北汉、金、明、清各朝代墨迹,其中最早的墨迹为五代北汉时期所留:“大汉天会七年岁次癸亥叁月建造”

殿内塑释迦牟尼坐像

全殿共有彩塑14尊,其中除观音、善财、龙女3尊彩塑为明代塑造清代重绘油彩外,其余11尊皆为五代原作,是除敦煌莫高窟外全国寺观庙堂中保存至今的唯一五代作品

塑像面目丰满腴润,身躯高大健壮,塑造手法近于唐塑

三佛楼,建于明代

殿内供三身佛,彩塑造型优美,是典型的明代早期作品

殿内存有明代壁画,以连环画形式描述释迦牟尼成佛故事,技巧古朴娴熟

二层檐柱雀替造型别致

地藏殿,建于明代

主像是地藏王菩萨,胁持为闵公和道明和尚

十殿阎王。殿内彩塑威严端庄,形神兼备,为明代彩塑杰作

判官

半截碑,碑体残缺,为北汉王刘崇之孙刘继钦的墓志铭

双林寺,位于平遥县城西南6公里桥头村,原名中都寺,重建于北齐武平年间,宋代改称今名,现存庙宇为明清建筑,寺中两千多尊彩绘泥塑,是明代彩塑中的精品。明代时于寺庙外围建夯土围墙,外观似城堡

天王殿,为本寺山门,明代重修,外塑四大金刚

殿内正中塑天冠弥勒菩萨,与一般寺院不同。胁侍为帝释、梵天

两侧为八大菩萨,南墙倒座四大天王,造型生动

释迦殿,匾额“灵鹫遗风”,悬山式建筑风格质朴简洁

殿内正中塑释迦牟尼,胁侍文殊、普贤

殿内四壁运用圆雕,深、浅浮雕手法,采取分层组合、连环壁塑形式展现佛传故事,二百多个人物与山石、建筑等相互映衬,构思绝妙

墙后用圆雕手法塑渡海观音,盘坐于红色莲瓣之上,身形突出壁外,神情安详自若,静中有动,与波涛汹涌的海浪背景形成强烈对比

罗汉殿,内塑十八罗汉朝观音,为宋代造像,略与真人等高

表情姿态富于变化,性格鲜明,形神兼备,衣纹概括洗练

千佛殿,悬山式建筑,殿内明代彩塑五百余尊,占全寺四分之一

殿外檐墙上尚残留少量明代壁画,绘供养菩萨等,为明天顺年间作品

    主像为自在观音,面相恬静妩媚,姿态舒畅自然,左右塑韦驮和夜叉立像,殿内四周为悬塑和壁塑,五百菩萨或驾祥云,或骑异兽,窗台和门侧还塑有供养人像三十多尊

韦驮像极富个性特征,武中蕴文,颇具动势,是明代彩塑中少见的艺术杰作。其身体重心落于左足,下肢朝前,从腰部开始,由头部带动躯干向右扭曲,形成一条从头到脚贯穿全身的S形曲线,这种艺术夸张变形中蕴含强大的力度,加上韦驮身上的飘带萦绕飞舞,视觉上也加强了动势

    右臂握拳下垂,左臂抬起,头部、身躯皆向右扭动,眼睛却望着相反的左方,增强了塑像的活力和“不动之动”的效果

大雄宝殿,单檐歇山顶,明初重建

殿内主像为三身佛,两侧是文殊、普贤坐像,三身佛前有铁铸包泥接引佛迎门而立,塑像清代有过妆修。殿内有明代壁画《礼佛图》,线描挺拔,设色艳丽,尚有元代遗风

菩萨殿

主像为二十六手观音,结跏居中而坐,仪容丰满端庄,神态温柔隽逸,手势千变万化,塑造得十分纤巧而富弹性。四周悬塑四百多尊菩萨,脚登彩云,满壁生风

娘娘殿,建于明代,彩塑清代有过妆修


山西旅游详细内容:
太原
大同
浑源应县
长城一号公路
五台山老牛湾代县
北武当山管涔山
平遥古城
乔家大院
王家大院
壶口瀑布广胜寺
运城
返回山西旅游目录

本文作者: 路客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3.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