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岩地带 武汉(一)
冰岩地带
取消

武汉(一)

       武汉,简称汉,湖北省省会,3500年前商朝置方国宫城于盘龙城,奠定武汉立城之基,是华中地区最大都市,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人称武汉三镇。唐朝诗人李白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又称江城。武汉还称为九省通衢之地,是中国四大火炉之一。辛亥革命首役武昌起义便发生在这里。


武汉长江大桥,中国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梁,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1955年9月1日开工建设,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车

    大桥横跨于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总长1670米,其中正桥1156米,西北岸引桥303米,东南岸引桥211米,从基底到公路桥面高80米

桥梁8墩9孔,每孔跨度128米,万吨巨轮航行无阻

下层为双线铁路桥,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上层为公路桥,车行道18米,设4车道,两边的人行道各2.25米

大桥两端建有具有民族风格的桥头堡,高7层35米

毛泽东于1956年6月在武汉畅游长江后(当时武汉长江大桥正在建设)所作的《水调歌头·游泳》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描写了武汉长江大桥对沟通中国南北交通的重要作用

黄鹤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山东蓬莱阁合称中国四大名楼,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誉,位于武昌蛇山黄鹤矶头

三楚一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历代屡毁屡建。1985年6月,黄鹤楼重修落成,是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的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

飞檐五层,攒尖楼顶,金色琉璃瓦屋面,通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层层飞檐,四望如一,形如黄鹤,展翅欲飞

楼西的黄鹤归来铜雕。楼西侧匾额题“黄鹤楼”、“气吞云梦”

底层大厅正面墙上为巨大的“白云黄鹤”陶瓷壁画,两旁立柱悬挂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

二楼大厅正面墙上为唐代阎伯理的《黄鹤楼记》,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

三楼大厅壁画为唐宋名人绣像,如崔颢、李白、白居易、陆游等。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使黄鹤楼名声大噪

    四楼大厅置当代名人字画

顶层大厅《长江万里图》壁画

登上黄鹤楼,武汉三镇的旖旎风光历历在目

江山入画

远眺武汉长江大桥

龟山电视塔,是中国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多功能电视塔,于1986年建成,高达221.2米。龟山电视塔坐落在汉阳龟山之巅,与长江对岸武昌蛇山山顶的黄鹤楼遥相呼应

蛇山山顶的千禧钟、白云阁

黄鹤楼的得名,有因山、因仙两种说法。一说曾有仙人驾鹤经此,遂以得名;一说是曾有道士在此地辛氏酒店的墙上画了一只会跳舞的黄鹤,生意因此兴隆。十年后道士重来,用笛声招下黄鹤,乘鹤飞去,辛氏遂出资建楼。历代考证认为,黄鹤楼的名字是因为它建在黄鹄山上而取,古代的鹄鹤二字一音通用,故名黄鹤楼

    楼东侧匾额题“楚天极目”、“帘卷乾坤”

武汉饮食,“早尝户部巷,夜吃吉庆街”,户部巷小吃街是武汉早点第一街

1930年,汉口的蔡明伟夫妇打出蔡林记的招牌经营热干面,店名的由来是因蔡家门前有两棵葱郁的大树,取名蔡林记寓意蔡家生意兴隆。蔡林记因面好、味正、吃法独特而声名大噪

20世纪30年代,汉口一个卖凉粉和汤面的小贩怕没卖完的面发馊变质,便把面条煮熟捞出摊在案板上,不小心碰倒麻油壶将麻油洒在其上,第二天将这些面条在开水里烫几下,放在碗里加上卖凉粉的调料,结果味道十分鲜美。有人问他卖的是什么面,他脱口而出,说是热干面

    豆皮

武汉大学,源于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自强学堂,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大学

1946年,武汉大学已形成文法理工农医六大学院并驾齐驱的办学格局

武汉大学校门是国立武汉大学的象征,1993年武大百年校庆时,按照劝业场老校门牌坊的样子在八一路武大正门处复制了一座新牌坊。2012年10月又被拆除重建

武汉大学环绕东湖水,坐拥珞珈山,校园内中西合璧的宫殿式早期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之一

新图书馆

珞珈山上老建筑群。珞珈山,原名罗家山,亦名落袈山,珞珈山这个名字是国立武汉大学首任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改的

行政楼

武汉大学校园以樱花最为有名,其中樱园一带以小日樱花为主,每年三月中旬樱花盛开之时,酷似花的海洋

老斋舍,1930年建成,因建筑之美更因樱花之美而得享盛名,校方遂将老斋舍重新命名为樱园,樱园山坡下的行人道定名为樱花大道

老图书馆

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面积73平方公里,其中湖面面积33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湖岸曲折,港汊交错,素有九十九湾之说

    1950年东湖开始兴建风景区,至今已形成听涛、磨山、珞洪、白马、落雁和吹笛六个游览区

33平方公里水域浩瀚,12个大小湖泊,120多个岛渚星罗,112公里湖岸线曲折,环湖34座山峰绵延起伏,一万余亩山林郁郁葱葱,湖水镜映,山体如屏,一年四季,美丽如画

东湖秋景

湖北省博物馆,有四大镇馆之宝: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元青花四爱图梅瓶、郧县人头骨化石

越王勾践剑,铸于春秋晚期的青铜剑,1965年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全长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

剑首外翻卷成圆箍形,内铸间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圆。剑格正面镶蓝色玻璃,背面镶绿松石。剑身上布满规则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靠近剑格的地方有两行八字鸟篆铭文“越王鸠潜(一说鸠浅,是勾践的通假),自乍(作)用剑”

越王勾践剑经历两千多年而不锈,至今仍寒光闪闪,锋锐无匹

曾侯乙编钟,铸于战国早期,1978年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最庞大的青铜编钟

全套编钟共65件,其中1件是战国时楚惠王赠送的镈,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中心音域12个半音齐全,音域跨越5个八度,只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音阶为现今通用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

钟架长7.48米,高2.65米,由六个佩剑的青铜武士和几根圆柱承托,重4.4吨

各种金属成分的微妙比例变化,对钟的声学性能、机械性能有很大影响,而曾侯乙编钟里铜、锡、铅的含量达到了最合理的比例,表明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和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

曾侯乙墓外棺,曾侯乙主棺为两层套葬,外棺以青铜为框架,用梓木板镶嵌,长3.2米,宽2.1米,高2.19米,重约7吨,形制硕大,结构奇特,采用透雕、浮雕、圆雕等技法,漆绘各式纹饰。外棺一侧下方开一门洞,推断可能是为墓主人留下的灵魂出入之口

内棺遍涂朱漆,绘制黄、黑色纹饰、图案

青铜尊盘,由尊和盘组成,尊置于盘中,纹饰繁复且有很多镂空装饰,以失蜡法铸造,尊和盘均铸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全套器物装饰有84条蟠龙和80条蟠螭,通高42厘米,口径58厘米,重约30公斤

多节活环套练玉佩,也叫十六节龙凤玉挂饰,出土于曾侯乙墓,长48厘米,由五块玉料精心设计琢镂而成,由13片镂空的玉片及24个圆环、半圆环或方扣连接而成,拆卸后可成为5块长度不同、环片多少不等的连环玉佩,折叠起来则成一块玉团状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2006年钟祥市明代郢靖王墓出土,高38.7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13厘米。瓶身白釉泛青,色彩青翠艳丽。肩部饰凤穿牡丹,足部饰仰覆莲纹。腹部饰青花四爱图:王羲之爱兰图

    陶渊明爱菊图

林和靖爱梅鹤图

周敦颐爱莲图


湖北旅游详细内容:
武汉(二)
两坝一峡
襄阳
武当山
返回湖北旅游目录

本文作者: 路客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3.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