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岩地带 mudplayer雪宝顶登山报告
冰岩地带
取消

mudplayer雪宝顶登山报告

2001年7月与手套登雪宝顶,现报告于下,希望能对其他朋友起到参考作用。

出发前的准备
可能是雪宝顶太容易了,在网上没收集到多少资料,旗云的介绍很简单,却最实用。由此制定计划并征求意见,当时的注意力集中在过骆驼背要带什么装备上。

行程
20日晚抵成都,顶点队佛主来车站迎接,他们已购好第二天的车票,请他们代购的速食米市上已无货,他们将自己的库存提供出来,另外还送了我们两袋方便粥。当晚住在西门车站旁,佛主推荐的旅馆。
21日早7点坐成都到松潘的班车,车到都江堰后因公路塌方只好回成都绕行绵阳,22日晨0点到岷江乡,2点在岷江旁扎营。此处海拔GPS测得约3200米。
22日8点租车出发,10点到上纳米, 吃饭。12点租马出发往BC,在翻越到达BC前的最后一个山头时,我们继续沿小溪逆行,而马道应该离开小溪上山。下午5点多到BC, 不见托行李的马匹,惶恐不安。6点多马匹到达BC,7点左右在离雪宝海溪水较近的地方建立BC。GPS显示海拔4300米。
23日晨测心跳,我78次/分,手套每分90多次,决定当天休整。在BC观察路线,对照旗云的示意图,可以清楚地分辨出乌龟背和黑色通道来。在BC看来,黑色通道很陡峭,显然不只40度。为BC安全故,轮流走到乌龟背前观察路线,发现路线并非象远看时那么陡峭,顿时信心爆棚。:-)
回到BC,我上雪宝海(4500米)做高度适应,手套做饭。饭后严格精简装备,第二天一共只带2罐Gas,2袋速食米,2袋方便面,2罐八宝粥,2袋榨菜,外加10米主绳、30米路绳、5只岩锥和帐篷,外加睡袋和安全带等个人装备,每个人的负重应该控制在15公斤以下。送我们来的马夫也在BC扎营挖矿,我们多余的食品和燃料及换洗衣服都托他们看管。分完装备后就不停的喝水吃饭。
24日早6点起床,烧粥拆营,7点出发, 8点半左右到达乌龟背前。走溪水左侧岩壁路线。在到达黑色通道前手套没有及时向左横切,结果在我上面30米左右横切,当时我刚好放下包取冰镐。滚石纷纷而下,两块击中背包,一块被我用雪杖拨开,一块击中我右小腿,幸好很小且不快。至此不敢再跟在手套后面,赶快横切,与手套各走一条道。后面的路线很痛苦,每一步抬脚和落脚时都有大量的石块往下掉,我和手套的距离越拉越远,还得时时提防他踩下来的石块。其中有一次很惊险,一块石头从我头的右上方突然呼啸而过,一点先兆都没有,也不知是自然落石还是手套踩下来的。石头较大,被击中非死即伤,就算不考虑伤亡问题,那股冲劲也足以把人打得滚到山脚。12:30左右手套终于爬上了山脊,而我继续在碎石中挣扎。由于体力和心理的双重原因,我一直想找个地方放下包休息,但一直找不到能放包的地方,总觉得每一处都很危险,都有可能滚下去。渐渐,我的小腿酸软,当站立用冰镐支撑休息时不自觉地用膝盖着地。我知道我必须放下包好好休息一下了,否则小腿随时有抽筋的危险,在离山脊还有10多米远的地方,我决定不顾一切地放包。这时手套也从上面下来,帮我放包,更背上包先爬上了山脊。休息了几分钟后,13:30左右,我也空身上了山脊,山脊很险,但脚踏实地的感觉更舒服。翻上山脊没几步就看到贵州队整理出来的3块营地,他们真是做了件大善事啊。14:30左右,赶在下雨之前我们建好了C1,GPS所测海拔为5200米。在帐篷里躺到15:10,我俩起身找水,马夫说在离营地100多米远的地方有水源,我猜在山后面,但已没有体力和胆量去寻找。我俩只能下到黑色通道,我用一根10米主绳给手套做保护,由他挖冰。我一直担心能否顺利通过骆驼背,手套在回来接我之前已去看过,他说需要打保护,我在他烧水时决定去看一看,实地观察该怎么打保护。没想到往上走了10来步,就觉得双腿软弱无力,实在不想再走,马上又撤了回来。当晚不断地烧水喝,睡前把八宝粥放进睡袋。
25日原计划是5:00起来的,4:55拉开帐篷门一看,外面黑黑的看不清楚,就又躺了回去。躺到5:30,不敢再多呆,起来穿好衣服,吃早饭。6:10,天已亮,绑好雪套,穿上安全带出发。早上岩石上有一层霜,走起来较吃力,加上过骆驼背时找路犹豫了一会,7:50才到达雪线。手套背着包,包里是两人的冰爪及路绳。当即换上冰爪,只带上那根10米主绳,其余的东西包括水壶都留在原处。不过走了几步后慑于当地大盗的威名,又回头从包里取出现金带在身上。手套一直担心最后这段冰雪山脊,所以他执意带上了这根10米主绳,但却没带冰锥和快挂。而我一直只考虑骆驼背,也没考虑带冰锥。结果我们虽然有根主绳,却发现没法使用,雪下是冰,冰镐扎得不深,没法做保护点。手套说绳子不好背,就由两人一块拿着,我俩开始的行动现在想起来有些滑稽,手套在前,我在后,拿着主绳的两端行进。走一会后手套失手丢了绳子,就变成了我在前手套在后,仍拿着绳子两端。走了一会,我发现一根埋在雪地里的路绳,银底红点,不知是什么时候留下的,用力拽出了10来米,赶快将主锁挂上去,借机休息。手套决定将主绳拴在路绳上留在原处,也不知他是怎么打的结,反正我听他的话松手后,就看着那主绳一直滑到了冰坡的下面,看得见摸不着了。大概是有了路绳后安全感倍增,手套决定将埋在雪里的路绳全挖出来,一路拉着路绳上顶。绳子卡在冰面下,我没有力气挖,于是手套挪到前面用冰镐挖,挖了半米后也只得放弃了。于是变成手套在前我在后继续前进,手套一路上都试图再挖出路绳来,还真让他挖出两段来,不过这两段都是横着打的,一段在山脊三分之二高度处,一段在峰顶。这三段路绳虽然没有帮助我们走多远,但让我们在上升和下降时能够放心的休息,把整个冰雪山脊划成了三段来走,大大减低了危险。大约9:30,手套登顶,峰顶很小,只能容纳一人,我只能站在下面给他拍登顶照,同时完成环拍。换下手套,站在峰顶,发现有个冰湖在刚才环拍的地方拍不着。我裤兜里有厚厚一大叠藏民祭山神用的纸片,我强忍住把它扔在峰顶的冲动,我不知道在冰雪环境下这些纸片要多久才会分解掉。
拍完登顶照后我们就马上下撤,路上已出现亮冰,我俩都基本上是蹲着行走,我侧着身子,随时准备做保护动作,而手套则是坐着下山。11:00下到雪线,很高兴看到包还在,12:00回到C1,帐篷也还安好。随后是痛苦的碎石坡下撤,不时漫起的大雾也给判断路线制造了一些麻烦,14:00左右撤下乌龟背,15:00撤回BC,继续撤回上纳米。

雪况疑问
我和手套都没有攀冰的经验,这次的行动有些冒险,有些问题这里提出来希望能得到解答。
首先是坡度,不管是从照片看还是从现场看,我们都觉得雪坡挺陡的,应该不只25度。但从实际攀爬过程看,我一直使用外八字上升,没有使用冰爪前齿,冰镐一直是使用的柄尾镐尖,能够这样上升,是不是说明坡度并不大?
其次是雪况。开始部分表面是粒状雪,冰爪刚能扎进去。用冰镐使劲用力扎,柄尾镐尖能刺进去一两厘米(也就是镐尖刚能刺进去)。在下撤时某些地方直接露出了冰面,但使劲跺冰爪,脚下感觉和表面有层雪粒时一样。是不是可以认为我们走的实际上是较软的冰坡?
在这样的坡度和雪况下,容不容易发生滑坠,滑坠后能否用冰镐止动?是不是该打上路绳?我曾由于左脚打滑失去重心,当时是侧身下降,所以马上做出了保护姿势。但我的右脚一直踩得很稳,所以实际上并没滑起来,我看了一下镐头,砸进冰里约1厘米多,我不知道假如我右脚没有蹬住,单凭这1厘米能否把我保护住?
这次给我最大的教训就是冬天一定要练攀冰,以培养对雪况和坡度的感觉。

技术装备
由于事前判断错误,以为骆驼背是最大的难点,所以只带了岩锥和路绳准备用于上下骆驼背,而对于冰雪山脊,以为没什么难度,没做准备。实际上骆驼背只有一个7米高的断崖处有难度,但如果绕行的话根本没有难度,所以我们的岩锥和路绳都没有用上。反倒是最后那段冰雪山脊,如果还是象我们这次的雪况,我觉得最好还是打路绳。所以建议以后去的朋友带上冰锥和路绳,如果不愿背路绳至少要带上冰锥和菊绳,这样你至少可以作个点休息一下。至于雪锥我觉得没必要,如果雪锥打得进去就没什么滑坠危险了。
关于帐篷,开始准备的是VE25,听了刘雪鹏的劝告,改为EUhike 225,减轻了重量,两人搭起来也方便。在C1没遇到大风。

食品燃料
我们一共带了15袋速食米,10袋方便面,另有两罐八宝粥、两罐午餐肉,还有方便粥、榨菜、黄豆罐头等。最后还剩8袋速食米6袋方便面。Gas是韩国扁罐,带了6个,实际用了约4个。
24日建C1吃了两顿,早上是一袋方便粥一个黄豆罐头,晚上是一袋速食米(手套)和一袋方便面(mudplayer)。
25日冲顶早上每人一罐八宝粥一块萨其码。24日晚饭及化冰烧水,一罐Gas没用完。

交通及费用
从成都到岷江乡没什么好说的,坐从成都到松潘的班车在岷江乡下车即可,50元。从岷江乡包车到上纳米村,拖拉机开价是120元,而我们最后是要的一辆面包车,130元。其实从岷江乡包车可以直接开到麻风村的,这样能少走半小时的路,但价格可能要稍贵些,最好是农用车或拖拉机,因为从上纳米到麻风村有一段路是在河里开,面包有可能过不去。租马到BC,从上纳米出发我们是一匹马70元,据送我们出去的司机说50多元也能讲下来。
从上纳米到岷江乡比较麻烦,上纳米没有车也没有电话,最好是能预估登山日程并事先联系好车辆进山接,否则就只能走或者雇马出去。
从岷江乡回成都的车有两班,一班是早上7点从松潘开出的,除非前一晚住在岷江乡否则不可能赶上;另一班车大约在上午11点左右经过岷江乡,如果一大早从上纳米坐车出来的话可以赶得上。除了这两班车就只有坐下午3点到茂县的车了,大约下午5、6点能到茂县。从茂县到成都的车有4班:5:30、7:30、9:30、11:30。 其实有很多旅游车经过岷江乡,就是不搭散客。:-(

天气和运气
22、23、24日三天的天气很有规律,早上、上午均是大晴天,下午3、4点时有半小时到一小时的小雨或冰雹,晚上7、8点时有一小时左右的中雨。不过25日这天,从登顶到下撤,全天天气晴朗。可以说我们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另外22、23日两天雪宝海的水一直流到了我们BC附近10多米远的地方,而到25日时要到离原BC一两百米远的地方才能取到水。

体力问题
由于是临时决定去登雪宝顶,所以没有进行系统锻炼,加上对雪宝顶不够重视,连临时抱佛脚的锻炼都没有认真进行:本来准备每天游3000米结果是两三天游一个500米。而手套一直坚持着每两天跑一次,每次2万米。我俩体力差距很大,在24日建C1走碎石坡时尤其明显,这直接导致两人距离拉得太远,更谈不上配合。幸好24日晚我休息得很好,体力恢复得不错,25日在雪坡上升和下降时和手套能交替行进。这里提醒其他朋友,登雪宝顶最好能做一些针对性的训练,比如负重爬楼或蹲起之类的,否则爬那个黑色通道实在是太痛苦了。

关于落石
落石一直是雪宝顶的一大危险因素,从这次的情况看,落石主要是人为造成的且不可避免,所以不宜大队人马行动,小队行动也要讲究配合。

上山路线及GPS数据
旗云的示意图简单明了,我再上幅彩图。
岷江乡进山路口 N 32°24’01.1” E 103°43’06.6”
上纳米 N 32°38’17.4” E 103°48’10.7”
去BC路上分岔口 N 32°39’31.5” E 103°49’01.5”
BC N 32°39’39.7” E 103°49’00.8”
雪宝海 N 32°39’58.9” E 103°49’01.7”
乌龟背 N 32°39’54.6” E 103°50’04.9”
C1 N 32°40’07.3” E 103°50’28.4”
雪宝顶顶峰 N 32°40’29.6” E 103°50’51.1”

手套损失的装备
1。火车上丢失防风板一套
2。冰雪山脊上失手丢失一根10米主绳
3。下碎石坡时雪杖折断
4。冰镐柄尖松动
5。炉头无法点新买的Gas

另有两次险情:
1。建好C1后,手套在帐篷外取出睡袋时不慎脱手,幸好我站在下面,听见他的惊呼后不加思索就是一个鱼跃,把睡袋按住在陡坡边。我能有这个反应是因为99年在慕士塔格的惨痛经历,当时睡袋在C1失手,一直滚了1000来米,快到了BC。后来我反复思考,当时唯一的办法就是不加思索地鱼跃。这次在C1,我比手套先取睡袋,但我是把背包放进帐篷后才取的睡袋。
2。登顶后,轮到手套给我拍照,他右手拿着相机和GPS,把冰镐放雪地上,冰镐竟开始向雪坡下滑,幸亏他及时按住。最好的办法还是象我一样,永远把冰镐挂在手腕上。

抱歉,关于食品的一点补充
mudplayer
20:28:01 07月31日
24日出发时除了方便面和速食米外,还有一袋60克的压缩饼干和一袋最小袋装的果珍。那两块萨其码,本来是我24日的早餐,我突然一转念决定留到25日早上。另外我和手套身上都还有糖果作为行进中补充体力使用。我身上还有4条Powerbar和4条金帝巧克力,所以如果25日天气不好的话,我计划中还可以在C1呆一天,Gas足够,25日吃剩下的一袋方便面和一袋速食米及榨菜,26日晨各吃一条Powerbar冲顶。当然手套并不赞同这计划,他认为不管25日能否登顶都要下撤,他觉得不能在C1多呆。幸好我们25日顺利登顶,没出现争执,而且假如真的26日再登顶下撤的话,我们将无法赶上28日的T8,亮爷花高价替我们买的车票将会作废,那就太对不起他了。
另外八宝粥、萨其码、午餐肉和黄豆罐头都是手套私自带的腐败食品,为此我埋怨他了好几次,说他的东西不够精简,我自己的食谱就是每顿速食米加方便面。:-P

请教几个问题
老猫在家
10:40:29 08月01日
看了您的报告,一些地方还不太清楚,或者是俺理解能力不够,还是希望能多了解些情况。
1、报告给俺的印象是,此次你们没有包车、请向导,好象除了冰镐、爪之外也没有用到任何技术装备,是出发前就这样打算的吗,出于什么考虑?向导有必要吗?
2、黑色通道上升用了4、5个小时,想想都痛苦,带头盔了吗,专用的还是劳保商店那种?在那里设路绳,做保护,你感觉有必要或者起作用吗?下来的时候感到困难吗?
3、骆驼背你们没下断崖吧,绕行的路好找吗,大致的位置、特征是什么?
4、穿高山靴了吗?走碎石坡穿的什么鞋呀?雪杖怎么折断的呀?你为什么在黑色通道前取冰镐?是感觉雪杖太单薄吗?

回答
mudplayer
16:35:22 08月01日
1。从岷江乡到上纳米来回都是包的车,进去面包130,出来农用车150,可以包车直接坐到麻风村,但价格不详。进上纳米后就没法和外面联系了,最好能先联系车进山接,否则出来时只能走路或租马,马的价格:上纳米到岷江乡200元/匹,上纳米到松潘240元/匹。
至于向导,和大姑娘一样,雇匹马带你到大本营就行,后面的路线,参考旗云的示意图就一目了然了,除非是你想向导替你背东西,否则实在没必要请向导,雪线以上还得靠自己。不过据说C1附近有水,可能向导知道。
关于技术装备我的报告里已解释了。
2。上下碎石坡都戴着头盔,我是攀岩用盔手套是借的刘雪鹏的一种半专业盔,不过头盔主要起心理安慰作用。在黑色通道设路绳肯定有作用,我上升时都不敢放下包好好休息,至于是否必要则因人而异。下碎石坡也很痛苦,不过体力要求不大,也快得多。
3。稍后我上张骆驼背的照片
4,全程用的Gore-tex登山鞋,建议不要使用全皮的,磨得心痛,:-(
换冰镐是因为坡度太陡,也担心雪杖强度不够

骆驼背
mudplayer
17:18:53 08月01日
这是骆驼背最高的一个地方,是从雪线用长镜头往回拍的,有些虚。 红线是常规路线,有难度,据说是首体2道的难度,没有尝试 蓝线是我们上下的路线,这次没有难度,以后不敢说,风化太厉害。 骆驼背其他地方只有1米多高,没有难度。

评论
-mh
21:25:05 08月01日
> 在BC看来,黑色通道很陡峭,显然不只40度。为BC安全故,轮流走到乌龟背前观察路线,
> 发现路线并非象远看时那么陡峭,顿时信心爆棚。:-)
坡从正面看都很陡,因为眼睛看不出纵深感。所以看坡度最可靠的是 (如果有可能的话)从侧面看,和地平线比较。从路线底下看路线很容易得出错误的总体印象。这就是为什么攀登前最好能从不同方向侦察路线。
> 饭后严格精简装备,第二天一共只带2罐Gas,2袋速食米,2袋方便面,2罐八宝粥,
> 2袋榨菜,外加10米主绳、30米路绳、5只岩锥和帐篷,外加睡袋和安全带等个人装备,
> 每个人的负重应该控制在15公斤以下。
好象只有十公斤左右?能给个大概重量清单吗?
> 在到达黑色通道前手套没有及时向左横切,结果在我上面30米左右横切,当时我刚好放
> 下包取冰镐。滚石纷纷而下,两块击中背包,一块被我用雪杖拨开,一块击中我右小腿,
> 幸好很小且不快。至此不敢再跟在手套后面,赶快横切,与手套各走一条道。
前面走的人有义务不让后面的人处于自己造成的危险中。由于你们体力不同,手套应该和你保持近很距离,这样就是蹬掉的石头碰到你也没有很大危险。另一办法是你选择完全不同的路线,让上面碰掉的石头完全砸不到你。但这就当时的地型看不太可能。两人分开太远也不好照应。
> 不管是从照片看还是从现场看,我们都觉得雪坡挺陡的,应该不只25度。
> 但从实际攀爬过程看,我一直使用外八字上升,没有使用冰爪前齿,冰镐
> 一直是使用的柄尾镐尖,能够这样上升,是不是说明坡度并不大?
我原想等去过那的人评论。但一般说,能长距离用外八字上升的坡度都不会比30度陡多少。没经验的人在坡上估计坡度多是差得很多,有时看到有人说他们要爬70度的坡云云,而实际上只有不到55度。他们一是本来就不知道“30度”“45度”的坡上是什么样,二是本能地把身体向坡面倾斜,可又以为自己身体是和水平垂直的,加大的估计的错误。估计坡度可以从侧面比较坡面和地平线,或借助自然下垂的冰镐用三角原理估计,或使用便携的坡度计(野外滑雪的人这是必备工具)。这么作一段时间自己就有对坡度比较正确的大概感觉了。
> 其次是雪况。开始部分表面是粒状雪,冰爪刚能扎进去。用冰镐使劲用
> 力扎,柄尾镐尖能刺进去一两厘米(也就是镐尖刚能刺进去)。在下撤
> 时某些地方直接露出了冰面,但使劲跺冰爪,脚下感觉和表面有层雪粒
> 时一样。是不是可以认为我们走的实际上是较软的冰坡?
听起来是较软的雪冰坡。这在夏天很常见,是很利于安全行走的坡。表面的松雪太厚容易打滑,太薄在很冷时不利爪齿如冰,你说的雪况正好容易保持所有齿入雪,齿全入雪后几本不会打滑。可以大步走下去。
> 在这样的坡度和雪况下,容不容易发生滑坠,滑坠后能否用冰镐止动?
相对讲不容易。冰镐止动在能保证冰镐不脱手的情况下应该很有效。但要小心在高速下滑时冰镐咬得太紧造成脱手。所以滑坠后一要尽力早下镐, 二要避免使用有很锋利的镐尖的冰镐。
> 果不愿背路绳至少要带上冰锥和菊绳,这样你至少可以作个点休息一下。
> 至于雪锥我觉得没必要,如果雪锥打得进去就没什么滑坠危险了。
只为了休息的话你可以用镐刨个小平台站会儿,甚至坐下。用镐柄插在雪里可以保护自己。镐柄要是插十多下都插不下去,那刨掉浮雪打入镐嘴尖就足以自保护了。

re
min_x
22:54:01 08月01日
看了报告后的感想和个人体会,供参考,也请大家指教。
1,岩石坡。
可能不同季节的碎石稳定性不同吧,99年6月我们5个人一起上山,并没有多少人为滚石的问题。天然滚石一般呼啸而来,还是可以预防的。小部队我觉得还是没必要设路绳,主要是成本太高,另外路绳本身会带动石头,又把后人的路线限死了。大部队设路绳主要是因为队伍中体力技术必然参差不齐,而他们有时间修路,也有时间让队员一个个通过。总的来说岩石坡是走起来痛苦和滚石的危险,登山者滑坠的危险不是太大。至于休息问题,除了较陡的几个路段,应该都可以找到落脚点,休息好了之后再快速通过就行了。
2,雪坡
即使没带冰锥和快挂,10米绳对于意外时的安全救助还是有用的。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不把绳子系在安全带上而要用手拽着?当然两人结祖的技术要求比较高,不知道现场有没有可能分别走在偏离山脊线的两侧?如果对两人结祖没把握的话,就让后面的人背着。仍然不明白的是,用登山包背10米的绳子怎么会不好背呢?
雪坡要不要修路我觉得仍然是各个队伍自己掌握的问题,看雪况、天气和身体状况。主脊线即使不止25度,也不会太陡。从98年的山难和你们绳子滑落的情况看,侧坡的滑坠最危险,因此注意行进姿势和步法,保持身体平衡很重要,在这段路上身体状况不好对后果影响很大,这是需要以后的登山者小心的地方。因为很多别的时候登山行进是咬牙坚持着走的,这里恐怕不能这样。即使自我感觉好,也要小心,有些情形是意料不到的。比如身体起落时的重力性休克会突然失去平衡,等等。
如果象报告里这样的雪况,好像还是太危险了。是不是可以考虑交替保护行进?报告提到行进时用冰镐很难扎进去,但刻意砸出一个固定点来可不可以?如果可以的话用脚踩着再用一个主锁和摩擦结(munter hitch)就可以交替保护了,不过绳子又太短了点。

岩石坡和绳子
mudplayer
23:24:16 08月01日
我们下山时好几次是坐在石头堆上和石头一块往下滑,由此怀疑坡度会一年比一年陡。:-P
因为都没有滑坠保护的经验,所以从一开始就决定不做结组,带绳子只是希望能交替打着保护上去,你说那种摩擦结方式打保护我俩都不会,以后得专门练练。在雪线我们彻底轻装,把背包和水壶都留在了雪线处。不过用手拽绳子确实很搞笑,还不如盘成圈挎肩上。
分别走在偏离山脊线的两侧应该是不可能,有一侧是雪檐。
等我再上幅冰雪山脊的图。

交替保护太慢了
-mh
00:06:29 08月02日
天气不等人。
手里拽绳子有些让人摸不到头脑,轮流背并不废力。
另外凡是不拴住的东西终会掉下去。绳子,睡袋,冰镐的遭遇都是例子。 应养成把什么都不浮放的习惯。

返回登山报告专题目录

本文作者: 路客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3.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