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岩地带 雪山——组队管理讨论
冰岩地带
取消

雪山——组队管理讨论

远征登山物资管理方法
北西南东
15:30:02 6月30日
MH兄的远征登山物资清单十分齐全,在这里我对这些物资的管理再啰唆几句:
由于远征登山尤其是登高山和极高山物资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非常多,所以科学的管理是一个大问题,管理好了一切有条不紊,没管理好就丢三落四,上了C1才发现有的用品还在ABC甚至还在BC。而管理的关键在于计划,细致周密的物资计划使整个攀登过程更有效率。所以在远征之前做一个物资(指集体装备)计划表,其方法如下:
1,把所有物资分为攀登用品、幕营用品、炊事用品共三大类,然后把MH兄列出的物资(不包括个人装备)归入所属的类别:
2,做一个表格,第一行是项目行,每一列一个项目,第一列是”编号”,第二列是”名称”,第三列是”规格”,第四列是”数量”,第五列是”单重”,第六列是”总重”,第七列是一个大列叫”应用营地”,大列中有几个小列,第一小列是”BC”,第二小列是”ABC”,第三小列是”C1”,第四小列是”C2”,总之要建多少营地就分多少小列,最后一列是”备注”;
3,把清单中的所有物资按第一条的分类按先后顺序填入表格,同时在第一列给每种物资编号,注意象”攀登用品”这样的大类名称独占一行,并且不要编号,每种物资占一行,并在这一行的每一列填上详细的数据(比如是什么规格,有多少,多重等);
4,详细分析每种物资应用在哪个营地,有的物资只在一个营地有用,比如发电机就只在BC有用,而有的物资则在几个乃至所有营地都有用,比如GAS罐、GPS,所以每个物资在每个营地的应用情况都要在表格中反映出来,具体的做法是:如果某物资只在BC有用则在此物资的这一行的BC列相交的一个单元格中画个圈,如果是GPS,它在每个营地都会派上用场则在每个营地列下都画圈;
5,这个计划表不是做出来就算了,你一用才知道它会给你带来多大的便利,首先最好用笔记本电脑在EXCEL里做,这样一来的话很多的计算会很便利,比如计算每个营地需运输的物资总重量,对某些物资当时的特殊状况(比如有损坏)做批注等。将此表打印三张(因为毕竟笔记本电脑只在BC用),队长、攀登队长和分管物资管理的队员各一张,在运输之前装包的时候由攀登队长照着表中下个营地(比如C1)需要的物资念号,物,**个,队员则按他念的从物资中把念到的物资捡出来,每捡出一个攀登队长就把表中下个营地项下所画的圆圈涂黑成实心或在圆圈中间打叉,直到所有标注圆圈的物资都捡出来为止,然后物资管理员根据物资的大小、重量和属性在分别装包,每装一样就把自己手里的表中的那个物资的圆圈涂黑,同时把每个物资包(袋)编号(A、B、C等),将每个包中的物资名称和编号用油性笔写在一张白布上然后缝在包上,同时物资管理员也在记录本上做记录,最后把自己的表格和攀登队长的表格对一下看看有没有遗漏;
6,在应用时这样做的好处很多,你可以轻易的知道每个高山物资袋的重量和里面装了些什么,这些物资在下一个营地是否还用得着,要找一个哪怕再小的东西只需要查一下记录本中的分装记录一找一个准儿,就即使当时负责物资管理的队员不在只要查查包(袋)上缝的写有物资编号和名称的白布也可以不费力得找到。
对个人装备也可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管理,只是自己来完成就够了,这些数据会对将来的登山活动有用。
以上几个方面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登山活动尤其是远征的数据体现,现在我国的登山运动就是数据的东西太少了,数据对登山活动的发展太重要了。
 
远征登山之二 队员工作分工
北西南东 15:04:18 7月01日
远征登山队员的工作分工
登山尤其是远征登山有很多除了攀登以外的繁杂工作,而且这些工作直接决定登山的成败。现代登山已不同以往的人海战术,所以各项工作没有另外的人来专门帮你做,每项繁杂的工作都需要队员们自己来完成,也就是说队员们既要攀登还要做计划做管理。一次登山活动除了攀登、建营和运输外还有以下的工作要做:
1,登山物资计划管理;
2,医疗健康计划管理;
3,食品计划管理;
4,行动计划管理;
5,气象、地质数据搜集分析;
6,登山行动记录和数据处理;
7,环境生态和风土人情记录;
8,会计预算决算。
如果队员多可以每人负责一项,人少则一人兼数职,但有的工作只能一个人专门从事,而且不再干其他的工作,比如登山物资计划管理,因为它太繁杂所以负责它的队员就只能做这一件事,并且在计划阶段还要其他队员和队长协助。行动计划管理是由队长和攀登队长具体做,在管理阶段则由攀登队长负责,而队长还得兼顾其他各项工作。必须注意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都必须数据化表格化,而且具有实用性,登山活动结束后上面8条工作的数据汇总加上情节描述就是一本很成功的登山报告了。我将陆续贴出这些工作的计划管理的数据处理方法和如何制作、使用表格。

气象数据除了卫星云图和往年记录一般还有什么?
-mh
18:30:38 7月02日
日本人他们有预报么?

Re:气象数据除了卫星云图和往年记录一般还有什么?
北西南东
14:45:01 7月05日
卫星云图和历史记录是必不可少的,主要是降雨、雪的历史纪录,如果要详细列出来的话主要有这几个表格:天气状况表、降雨量曲线图、干湿度和历史平均气温,如果历史资料欠缺或很少人登的山或处女峰则有先遣队去实地考察取得第一手材料。日本人很重视气象资料,毕竟他们在登山中牺牲的人实在太多了。他们的气象数据极为详细,九二年首登南迦巴瓦那次阵容最为强大,他们带着全套的小型气象测量仪器来,驻扎在BC,那简直就是一个小型的气象台,而且还有全套的气象数据分析系统,全天候地侦测,随时为登山队提供可靠的气象分析,而且来的人都是气象专家。

典型日本风格.偏远地区的旅游地图也是日本的最细
-mh
00:29:42 7月06日
他们有预报准确率的统计么?

没有计划是个普遍性问题
北西南东
14:46:21 7月05日
这是我国登山队的普遍情况,没有详细科学的计划,再怎么认真负责都无济于事。我看了一下这次清华登念青唐古拉的日程表,其间对装备的准备有些描述,看起来比章子峰那次要好,但有些事不是注意了就好了,还得有科学的方法来实施,得有一个实际操作规程,登山时只需照这个规程办就行了。这一点我们应该向日本人和韩国人认真学习。

远征登山之三 医疗健康计划管理(上)
北西南东
21:41:24 7月05日
医疗健康计划管理比较复杂,它包括两大部分,一个是药品计划,一个是健康状况诊测与疾病治疗(这里的疾病主要是指AMS即急性高山病)。
先说药品计划,我们还是象物资计划一样得有一个表格,而且是充满着数据的表格,这样的计划才实用。这个表格是这样制作的:
1,首先列出所有的远征登山必备的药品和医疗器械,然后把所列出的分为药品和器械两大类,再把药品分为内服、外用、急救三类,内服则按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按水剂和非水剂再分;
2,做一个表格,第一行为项目行,第一列是编号,第二列是类别,第三列是属性,第四列是药名或器械名,第五列是数量,第六列是适用症,第七列是备注;
3,把药名或器械名填入表格,给每种药或器械编号,注意和装备计划一样,类别不要编号;
4,在准备药品时表格也是打印三份,队长、攀登队长和分管医疗健康的队员各一份,包装沉重和包装材料体积大的要进行分装,把玻璃瓶里的药品装入小塑料袋再装入塑料瓶(胶卷盒就不错),容易破裂的要填些棉花外面要扎紧,包装物外贴上标签,标签上有编号和名称,标签最好防水,急救药品和器械单独包装,要用红色包装物放在最快能拿到的位置;
5,医疗管理队员必须知道每种东西的用途,还得对药品当时的数量一清二楚,有了这表格这些都不难做到。
第二大部分是健康状况诊测和疾病治疗,这一部分的操作性很强,就是两张表格和一个AMS评分标准,表格分早晚两张,先说早上的健康状况表的制作方法:
1,在最上端是年月日,另起一行写早晨检查表,然后是地点(也就是填写时所在的地点,比如在C1)和高度(填写时的海拔高度比如在5700米),接下来是睡眠状况表,第一行的两个项目是起床时间和睡眠时间,第二行是睡眠状况及程度,这个项目右方提供五个选择,A,睡得很好;B,勉强入睡;C,经常惊醒;D,不太睡得着;E,几乎睡不着。下个项目是睡不着的原因,右方提供七个选择,A,觉得寒冷;B,心跳快;C,咳嗽、嗓子疼;D,不知为何;E,头疼;F,呼吸困难;G,其他。接下来的项目是安眠药的使用,右边的选择是A,无;B,有。最后一个睡眠项目是氧气的使用,右边的选择是A,无;B,有(并填上使用时间)。
2,这个表和下一个表既是早晨健康状况表的组成部分也是晚间健康状况表的组成部分。它的第一行是项目,第一列与第一行相交的第一个单元格被对角线分为两部分,左下是“项目”,右上是“时间”,项目下依此每行一个项目它们是:血压、脉搏、SPO2、安静时呼吸次数、体温和憋气时间,右上的“时间”右边填上测量时的具体时间,下面与左边血压等测量项目相对应的是数据单位,如mmHg,bpm,%,回/分等。
3,第三个表与上面的表同是早晚共用的,它是一个AMS的诊测表,此表共五列十三行,第一列是诊测项目,每行一个,依此是头疼、失眠、食欲、呕吐、腹泻、发烧、心跳、浮肿、呼吸、咳嗽、记录时间和记分;另外四列按程度分为0分,1分,2分和3分,得分越少则健康状况越好。
晚上也有一个健康诊测表,它的构成是这样的:
1, 首先左上方要标明一个大的“夜”字,然后是“地点”、“高度”,下一行写“气候”即要求对当天的气候作出描述,然后是“行进高度”即标出当天从海拔多少米移动到海拔多少米,接着是“行进情况”要求对当天的情况做简述。
2, 对排尿的检验表,首先是排尿次数,接着是一天尿量和排便次数,分别在右方填写多少次或毫升,下面是验尿,分别是PH值、糖、蛋白等几个指标。
3, 这是几个无法测出的项目,只能自己根据当天的感觉来填,第一是行进中的感觉,有三个选择1正常、2不太好、3很差;第二是视觉偏差,也有三个选择1正常、2有时不好、3几乎一直不好;三是手指发抖,1正常、2有点、3抖地厉害。
4, 药品使用列表,即把当天使用的药物列出来。
5, 接下来的表是与早上填写的表一样的,也就是早测表的最后两个表格。
AMS症状测表在早晚都有,但0、1、2、3的分数分别代表什么,这里就是一个AMS的得分标准:
头疼,0无,1略感头疼,2服药后减轻,3服药后无效;
失眠,0无,1略有失眠,2服药后减轻,3服药后无效;
食欲,0胃口好,1虽不香但什么都可进食,2流食,3完全无法进食;
嗳气、呕吐,0无,1嗳气但不呕吐,2只吐一次,3吐几次;
腹泻,0无,1软大便、一天2-3次、通畅,2有一两天腹泻,3经常腹泻;
发烧,0无,1摄氏37-37.4度,2摄氏37.5-37.9, 3摄氏38度以上;
心悸,0无,1刚开始行动和喝水时有感觉,2运动时,3安静时也发生;
尿、浮肿,0多尿,1尿多但四肢浮肿,2四肢轻度浮肿偶尔服用利尿剂,3两三天持续服用利尿剂;
呼吸,0自如,1运动时困难,2经常呼吸困难,3必须吸氧;
咳嗽、吐痰,0几乎没有,1干咳、嗓子疼,2服药后减轻,3服药无效。
对照上面的得分标准你便可以知道高山对你的身体产生了多大的影响,早晚的健康诊测表使队长和攀登队长能最真实而详细地了解每个队员的身体状况,同时也忠实地记录了每个队员在登山的整个过程中每一天身体发生的微妙变化,而且这些数据都可以进入计算机做成图表进行分析,使我们对自己的身体更加了解,同时每次登山的数据保留起来便可汇成一个健康数据库,我们可以对以往的情况进行回顾和比较。所有这些都为我们的正确决策提供依据使登山更安全和更有效率。

四川成立四川青年登山队。
北西南东
11:42:02 10月13日
这将是一支专业登山队伍(但不是职业队伍),队员将全部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和有5000米以上的雪山经验,队伍分一线队和二线队,一线队主要是代表四川和登协完成各项联合攀登和其他攀登任务,二线队主要进行训练和搞各种简单的登山或徒步穿越等活动,并为一线队输送队员。近期将出台队伍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准备进入冬训。

说说协会
-mh
11:14:14 10月14日
祝贺!作得好的团体有助于个体成员间促进提高.希望你们 队伍顺利发展.日本登山水平的提高与各个山岳会之间的竞争 和内部严格选拔有紧密联系.原苏联的国家登山训练系统 可以在很短时间内选拔培养出色的人才.国内登山发展的状态 使大多数有兴趣的爱好者没处学习具体的知识.协会有有效 地管理和聚集社会支持的优势,这对培养人才有好处. 乌鲁木齐登山探险协会的成绩大家都看到了.
另一方面,从以往经验和国外经验看,协会的缺点是办不好的话 会搞得不入会的人没前途,而入会成员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容易受 条条框框的遏制.日本的攀登者在世界上是以愿意攀登疯狂的危 险路线出名的,部分原因在于不在竞争中挤入尖子的行列就没有多 大发展希望.前苏联的攀登者要得到官办机构官僚的资格证明后 才能攀登某级别路线.这是前苏联攀登技术陈旧缺乏发展的原因之一.
这里有个是"集中资源培养少数尖子"还是"有兴趣的人都有份" 的问题.当然界限不是绝对的,在培养尖子的同时把积累的 知识技术带给大众是完全可能的.这些可能现在说有些远,但也算是的对问题一方面的看法吧.
所以老马说的北京全是游兵散俑的情况虽然对快速提高区域间的 竞争成绩不利,但它未必不是为大家都提供机会的一条出路,虽 然如上所说,水平的提高在没有统一组织情况下会慢些.但发烧 厉害的会自然聚在一起.我个人看北京青年队并没有为带动大家 攀登水平有很大贡献.
说到大众,也不知是不是大家都喜欢用"青年"当名字? 也许大家都在学北京青年队的叫法.但好象大可不必. 我对登山的看法是喜欢的人无论三教九留多大年记都该鼓励. 况且许多登山出色的人的成绩是在三十几岁在积累了长期经验 后才达到顶峰的.他们大概不算是常规意义下的青年了.

Re: 说说协会
博格达
16:06:52 10月14日
关于协会发展的方向和定位问题应该好好讨论,是积聚一些精英攀登 更高的山峰还是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登山活动。前者对业余登山组织有 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协会明年的工作重点放在开展登山普及方面,只 有这样登山骨干和精英才能脱颖而出。 我同意MH的看法,登山不分青年老年,只要他热爱这项运动。我们 协会的骨干都在30岁以上,我本人也44岁了,如果是青年登山队,我 有可能就会被排除在外了。

Re: 说说协会
独行马
18:20:50 10月14日
说得好,四川方面以二梯队的形式,正好解决了技术登山和普及 两个问题,所以我比较赞赏他们的组织形式。 北京青年队并不是官方的称谓,所以北京圈子里的朋友都认为它不 代表北京的实力,至于青年二字,我想广州队、贵州队的骨干们并 不会过了三十岁就不再登山了,所以象新疆方面有点商业味叫“赛 龙”登山队更好一些,不会象北京似的在圈子里引起反感。

经验谈:探险活动的赞助邀请
老铁
1999年九月15日 2:53 p.m.
前言: 探险活动在国内越来越普及,参与的人数也越来越多。有些活动,如攀岩比赛,登山等,往往需要比较多的资金支持,很多协会,俱乐部等每年都要为此花费很多的人力物力,却往往收获不甚理想。 我曾在学校登山协会供职5年,工作后,一直从事销售及市场工作,对拉赞助的理解比较深刻,希望与各位同志交流一下。
正文: 1:赞助的时间安排 2:活动的卖点: 3:赞助邀请书的拟就 4:企业的联系 5:谈判 6:执行赞助方案 7:总结赞助的经验 1:赞助的时间安排 每年10月份到12月份,是大部分公司制订第二年市场计划的时间。这个时间,也是我们递上赞助邀请书的最好时间. 我们应该在年底之前向有兴趣的赞助商提交赞助邀请书.
2:关于活动的卖点: 一项活动,能够说服别人,并从别人口袋里掏出钱来,而且不后悔,这就要求活动有吸引赞助商的地方。比如登山,如果打着国内学生首登9000M高峰(举例),一定会让赞助商心动,因为国内媒介一定蜂拥而至,赞助商可以 媒体,公共关系等方面收获颇丰,何乐而不 为呢!以下为我关于卖点的一点建议: 如:清洁登山,迎接香港回归,迎接澳门回归(都回来了),千禧年登山,21世纪首登,女子首登,国际联合登山,台港澳陆联合登山等等.
3:赞助邀请书的要素: 1)活动简介(卖点) 2)介绍自己的实力(如何如何牛,以往成绩),成功的可能性 3)介绍本次活动对赞助商的回报(非常关键!), 首先介绍以往的赞助商回报情况,投资收益率 媒体覆盖情况,各媒介报道时间,次数,公众接触率等等. 并介绍本此活动中媒介参与情况,如有记者随队报道等等. 4)详细的资金花费情况,分析,(千万要实事求是,别给人看出马脚,否则,马上失去一个可能) 一定要留不可预见费用,否则会不专业.至于交通一项,是可攻可守的.
4:如何找赞助商: 茫茫商海,我们在找赞助商,赞助商也在找我们.现在还没有甚末媒介可以担当媒人的角色. 怎莫办? 1)商场里的食品等商品,你认为有戏的,抄下电话,联系 2)各大办公大厦,门口都有租用公司的名字,抄下房间号,找总机,转. (我当年用半个月时间,转遍北京所有的OFFICE BUILDING.牛吧?) 3)找朋友,校友,等等,比如有校友在COCA-COLA,P&G ,PEPSI-COLA等等.
5:谈判: 联系上后,找哪位,怎莫谈,谈甚末? 一般来讲,应找市场部的领导同志,市场经理等等(最初应劝服市场部的职员,如果不可以找到经理的话,况且,有一条内线,岂不更好?) 谈话时,应有条有理,不卑不亢,大家处在同一个水平上,只是你出钱,我出力而已,互有索求. 买卖不成仁义在. 今年没谈妥,等回来后新闻发布会时,别忘了请去,也许明年就不用愁了.
6:执行赞助方案 有钱了,就要好好处理活动的执行方案. 不能挂羊头卖狗肉,没特殊情况,就应该承兑许诺.有变化,也要及时与赞助商商榷.
7:总结赞助的执行情况 回来后,举行完收尾工作(如新闻发布会,照片巡展,报告等等),应与赞助商坐下来谈谈他们的意见,也许你这莫尊敬他们,明年的赞助也不用愁了.
另外,每年,应详细记录下所联系的公司情况,联系人,职位,性格,态度,商谈的程度,第二年是否有戏等等. 关于商务登山,我只有一个建议:人人平等,搞好合作,平平安安,实现许诺.
关于其他方面,我也会写点,与大家交流交流.

have a look!
enjoylife
23:35:51 10月07日
探险活动的计划,筹划,组织,实施,善后安排
很早就想与大家系统地分享我对探险活动的一些看法,一直在忙着玩,迟迟不能出稿,今天逼着自己坐下来,与大家聊聊。
首先来段关于商业探险活动的想法。 我本人没有参与任何商业探险活动,也没有组织过。但“没吃过猪肉,还没听过猪哼哼吗?”,我简单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首先,探险活动,尤其是商业探险活动,都是新兴的市场,需要去培育,开拓市场,把蛋糕做大,千万别为取金蛋而杀掉老母鸡。要价比天高,却无法提供相应的服务,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如余良璞老先生所讲,领队,技术指导等等,都应该是有资格的人才可以。换句话,应该有执照(LICENSE)
另外,所有的队员,都应该一视同人,决不应该有偏向。大家都是人,都交了同样多的钱,为甚末照顾你不照顾我?否则会极大地影响团结的气氛。
再者,也是最重要的,比钱更重要的,是安全。有任何人有生命危险,都应全力照顾。 当然,做商业探险活动的人们都很辛苦(为人民服务),在此,应谢谢他们。
下面正式地谈谈探险活动的计划,筹划,组织,实施,善后安排
先给各位列一下提纲:
一:计划:
1) 活动目的(衷旨)
2) 活动目标
3) 活动的参与者们
4) 媒体的介入程度
5) 日程安排(大致)
6) 资金的筹划(赞助或自筹)
注:关于赞助的文章先期有过,不再赘述。
二:筹划
1) 最重要的是资金的落实(赞助商的定位,选择)
2) 参与者的圈定,选拔,及原则
3) 媒体的联络
4) 路线的确认
三:组织:
1) 赞助商的联络,谈判,条件的确认
2) 沿路的联络人的确认,联系,日程安排应通知明确
3) 参与者的训练,技术培训,最后选择
4) 媒体落实(是否有记者同行,直播等)
5) 联系海事电话,直升飞机(如果条件允许)
6) 路线安排,车船机票,住宿,饮食准备
四:实施:
1) 选定参与者,选定队长,突击队长,技术指导,后勤负责人,财务等等约定个人的职责
2) 先遣部队先行,安排准备工作
3) 大部队按计划实施
4) 落实探险计划,达成探险目标
5) 完成对赞助商的回报(摄影,录象,广告片等等)
6) 处理突发事件
五:善后
1) 总结活动中的经验教训
2) 完成媒体的宣传,对赞助商的汇报及回报
3) 财务报表
4) 再接再厉
声明:仅草稿而已,一叶障目,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随便说说
-mh
09:29:39 10月08日
执照有利于统一标准,但强迫性地要求执照容易把事情管死. 一个办法是有执照颁发标准,但不强令必须有执照的人才能 组织活动.这样有执照的人会把大多数人吸引过去,但没执照作得 好的也能生存竞争. 提纲里的东西都有用.是目标.但对没经验的人,讨论构想如何从 零开始有效地发展壮大也许更有用些.

关于临时组建队伍登山的困惑
8000m
14:34:51 11月24日
mh,老马意见我都赞成,但心中人仍有不少困惑,随着国内登山发展,又由于经济等条件 限制,今后如今年登幕峰这样临时组队登山的会越来越多,而且,队中实力会相差很大, 这同西方有明显差别,梅斯那也经常参加别的队,但这种队一般每个人多有相当实力, 比较平均,一般就不存在我们发生的那些问题,如是纯商业登山,那又好办一点,想办 法把每个人都弄上去就完了,问题是我们钱又出的没那么多,不够请几个专业人士作登山 指导,这种情况下,该如何组织,提出来请大家探讨,谁开路,谁运输,登上去了几个, 其他人怎么办?是继续还是结束?有人出了问题,谁去救?是好朋友就没问题,别人呢? 这个问题有点背离登山精神,但确实存在。如没有绝对权威,听谁的?在山上有时全讲 民主也得乱套,中国人不守纪律又是出名的,如韩国队这种情况,我们不是也发生过吗? 现在还没出大事,等出了就晚了。

登山组织的问题
-mh
00:01:43 11月26日
底下8000m的贴子"关于临时组建队伍登山的困惑 "提了不少好问题.我说说 我的想法.
去了慕峰的朋友们有了这次经验,每个人认识的山友又多了批.这样以后的登山 可挑选的伙伴就又多了些.登山尽量找以前就认识的,再加上一两个新伙伴. 以后情况会越来越好起来.
关于”谁开路,谁运输,登上去了几个,其他人怎么办?是继续还是结束?” 登山组织开始前就应该不含混地说清这次登山的目标是为了有人上顶就行还 是为了大家都上顶.民间登山大多数是后者.现在国内登山还大都是兵站式大规模行动.大规模行动总有上顶次序和好坏机会分配的问题,分配应该 和攀登前的训练和攀登前和攀登中的任务分担联系起来.那些去前不认真训练, 在山上没有能力或没有意愿分担工作的的人应该靠后.这些"该"或"不该"的东西的权威一在队长(其实队长本人不攀登经常是更好的选择)二在开会. 把事情*事先挑明*是非常重要的.别指望每人心里的小算盘能打在一起,能 协调群队.这在鱼龙混杂的攀登活动中尤其重要.这些问题在人多有就成倍增长. 这也是为什么现代登山注重小批人马行动的原因之一. 最后”权威”是在将来:这次不负责的人在以后找同伴时,别人会想起这次的教训的.
我认为有人出了问题大家必须都去救.认为是不认识的人就可以不管不但背离登 山精神,从长远看实际是抹自己的脖子.登山精神的形成是有原因的.要是容忍 这种冷漠作法存在,那每个人不但要担心危险的自然环境,还要担心自己的同伴 撒手不管,那我们登山不会痛快不说,迟早会把命也丢了.大家如果想要在登山 圈子里有个能给自己鼓舞,信心和勇气的环境,就要坚持任何攀登目标也比不山 山友生命安全重要的立场.
实际情况并不简单.比如在同伴情况不好但问题程度还不明确时,要作的是保守行事, 有必要时修改原来计划,作出救援准备;另一方面,又比如有人自己为了个人目标 蛮干,指望他人在自己不行时牺牲他们自己的机会把自己救出来(韩国队和慕峰行 动都有这个问题),这种人最多坑你一次,以后不和他去就完了.
这次慕峰行动的成功之处应该包括它让大家讨论考虑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以前就有, 但乌鲁木齐登协组织的这次登山让我们通过多人描述比较客观地看到行动中出现的问 题,并且大家可以共同讨论.这的确是中国民间登山发展的重要一步.一个国家的登 山水平终究决定于民间登山普及.英国日本没有什么大山可都是登山大国,因为他们 对登山活动的总结很重视.

形势看好
独行马
18:44:05 11月26日
我也一直考虑这样的问题 我想一个好的登山俱乐部可以是一帮人玩一定的难度,再可以带一帮人跑容易 的山峰,现在有一部分人有登雪山梦,但只是玩一次票,增加一些感受,让他们为一生的一次登山买全套的装备,必然吓跑一多半,如果一个俱乐部积累了 较多的经验,并提供优良的装备,就可以圆了这一部分人的梦想,也有人发烧 的热度增加,还是会自己买装备。这样就形成了滚动的圈子,时代在前进,这样的圈子必然会越滚越大。组织登山活动上主要是组织者要有登山管理经验, 而从价格上不能象“山野”那样高不可攀,又不能象“天运”那样装备较差, 总之是一个大手笔的工程。还有一些相关的运作,你到北京时大家可以好好聊一聊,其实你可以在北京起步,这样你的珠峰梦也会实现的更快。

关于攀登指导(climbing guide)和商业性指导职业
-mh
11:03:33 11月27日
你说的基本是攀登指导(climbing guide)或登山指导(mountain guide) 这个行业.“山野”“天运”“罗格因”“大胡谘询”等都在作这样的事. 我和曹峻在EMAIL里说过些国外的情况.
历史上登山指导先是些住在山附近对本地熟悉的"带路人".他们就样 现在人们去长白山,小五台之类时请的向导.他们给有钱的来访攀登者 带路并打个下手.后来这个行业的水平逐渐提高,带路人的登山水平很 快就超过了顾主的水平.然后行业协会和政府为了统一职业标准,就制定 了考核标准和建立提供培训的学校.现在登山指导在登山发达的国家是 个令人尊重的职业.
因为登山指导是通过严格考合后才给证书的,登山指导的称呼意味着 不但在攀登阅历和技术上出类拔萃,而且在安全操作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有 丰富的经验.世界上最优秀的登山家基本都是专业或业余的登山指导. 看好的专业指导攀登是一种享受.你要是和专业指导一起攀登你基本 可以放心(当然话说回来攀登时对谁也不能完全放心,自己明白总是必要的)
喜欢登山的要想靠登山吃饭大概就只有当攀登指导,除非少数几个 靠赞助就足够吃饭养家加远征的(梅斯纳,Lowe).攀登指导具体作的 包括1)教授指导不同等级人攀登2)按客户要求和客户搭档攀登(原因是客户 自己对地区不熟悉,或自己水平不够,或自己没搭档...)3)组织远征出行 等等.发达国家攀登指导的日费用在$100 - $150左右. 现在大家多少都从Into Thin Air的故事和慕士塔格的见闻知道商业指导远 征是怎么运转的.这个行业已经发展得很专门.细说话长.
美国登山指导协会标准(登山类)参见 http://www.amga.com/programs/alpine/alpine.htm 法国国家标准见 http://www.cs.berkeley.edu/~qtluong/mountain/chamonix/aspi 国内恐怕没有一个人能接近这样的标准.这和没有系统的教材, 中国登山普及水平低,没有人后足够的机会攀登多种多样的路线, 没有同行交流,没有现成的有难度标准的路线来核实能力,官方登协不太重视在民间撒种,促进遍地开花的局面等都有关.
如上所说,国内攀登指导这个行业已经起步,“罗格因”“大胡谘询” 等在网上已经有介绍.面向穿越,野营的商业指导公司(比如燕捷) 已经有了一定的活动规范.用登山养登山并不容易.就是在阿尔卑斯山脉 这种登山已经成为社会文化一部分的地区,攀登指导的日子也不是 轻松的.INTO THIN AIR中说的一流高山指导被成功率冲昏头脑而送命 的事就是一例.不是说攀登好的人就能当好指导.所以我建议大家多学学 国外现成的经验,看看他们的运作方式能不能用在国内,少走些弯路.
另外还有就是不用登山养登山,把登山基本当成爱好.北京绿野仙踪 俱乐部就是这类.这么作的好处是不会让商务上的烦恼侵蚀了自己喜爱的 东西.这和钓鱼人和渔夫间的关系类似.

中国登山普及水平低,更需要有人去致力这样的工作,
独行马
16:39:27 11月27日
中国登山普及水平低,更需要有人去致力这样的工作,“山野”做的优势在于 有中国登山队职业队员带队,这是它安全的保证,所以岩石等人也不惜高消费 去学习一些经验。而其它各俱乐部都不具备相应的实力,费用也并没有低下来。我想中国的这个行业起步不久,当然要学习国外的先进、有效地经验。在中 国圆登山梦一般不会选择太难的山峰,而且国家队队员也是在多次攀登过程中 积累的经验,更有老一代的登山前辈的传帮带(但技术相对陈旧),但山野俱乐部也不可能靠登山指导养活自己,主要是价位太高,绝大多数爱好者不会花 九千元去登一座没有技术难度的玉珠峰。我了解到的一支登山队--“北工大” 登山队,今年去玉珠峰每人花费不到千元,除去学生交通半价政策,消费不会超过两千元。ANDES等也如此消费去过那里。
我认为中国登山的普及需要在规范操作的前提下兴起更多的俱乐部,这样可以 避免蛮干的个体出现事故,今年北工大登山队以外的几个学生从北坡攀登,错 误估计路程,导致天将黑时上不去下不来,四个人没有帐篷睡袋在雪坑里熬了一夜,第二天早上有人都冻得说不出话,太阳出来后终于登顶,回京后还大吹 自己没有帐篷睡袋在近六千的雪山上呆了一宿,就没有想当晚如果起风下雪后 果如何。还有今年北京司马台边墙在五月、十一月出事故各死一人,很多人不知道仍然勇往直前。我想如果在规范的商业操作下这种事件必不会发生。
提到北京绿野仙踪俱乐部,我谈一点个人想法,同他们聊天时我也这样说。他 们是由于个人爱好走到一起的,有几不政策,包括不收会费、来去自由等,这 样在管理上就相对松散,一旦出事,组织者谁能站出来负责任?大家主要做户外活动,技术、体力参差不齐,装备也都是参加者自己私有,多数已对现在的 玩法感到不满足。如果想在难度、高度上更进一步,对装备的要求就要高一些 ,谁来买装备?何者说买的人主动给他人用,一月两月可以,几年也会吗?建立基金,那不是与收会费是一样的道理?如果保持现状,那么我前文所说的那 种俱乐部提供指导和装备,又不在收费上要求过高,正好可以满足这个层面的 爱好者。这个层面的爱好者不仅北京有,南方也有很多,这都是专业俱乐部的潜在的市场对象。
依靠登协做普及效果不会好,因为它没有行政指导权。如果民间的雪球滚起来 ,才能遍地开花。我所想的那种俱乐部应该是与器材供应同时进行,互相促进 。你谈的几家俱乐部也都做器材,但都规模极小。比如旗云同时做俱乐部,完全可以做成龙头型俱乐部,具体的做法以后讨论。

靠传人致力去作:除非政府或协会,否则没人白干
-mh
06:30:11 11月28日
有了有效的交流渠道大家会自己摸出门道.
岩石他们做得对.他们作的其实是一种投资.学了东西就是自己的了.想省一次两次钱参加便宜活动可又学不来有用东西的人,以后还是要在失败的远征中把钱浪费掉.况且岩石他们可能以后就可以带队,羊毛出在羊身上.
技术是否陈旧是相对的.山还是一样的山.新技术和新器材是直接相关的.没有交流 是个问题.促进交流是山野论坛的创立初衷.从报纸上看山野俱乐部的登玉珠峰完全 是按最基本的适应/攀登方式进行.这很容易学.北工大登山队有人在这贴过东西但没有系统详细的报告,不知道他们真正学习到了多少对未来有用的东西.
操作规范是该有.但在没有一批有经验的人共同讨论的基础时是出不来的.现在说有 些太早.
关于你说的北京绿野仙踪俱乐部的责任问题我也和他们有些人提过.爱好者式的俱乐 部最好保持在非技术性的活动,目的最好定位在加强联络而不是提供任何自己有可能 作不到的保证(甚至隐含的保证).否则出了事会被人告得一塌糊涂的.我知道一帮探洞的死了人现在死者家属在和队员打官司.
资源是专业公司的优势所在,专业人有时间和资金解决特别的问题.旅游论坛里的一个 什么"一刀"提出过行事标准问题,用燕捷和绿野的规范比,但不知绿野里的积极分子们听没听进有用的东西.

Q
red_h
我是一位登珠穆朗玛峰迷。想问一问,以7500米或8300米以上开始供氧的有氧方式登珠穆朗玛峰个人参加登山队登山不包括个人装备需要多少经费,从大本营起止算。我所知道的很少。美国《生活》还是《国家地理》杂志提及在尼泊尔南坡有一些登山队只要一万五左右的美金一人。前段时间听别人说在北坡需要六万人民币一人。另,外国人在尼泊尔登山需要一万美金一人的许可证费,不知道中国人在北坡是否需要许可证(不是进山证)。如果要请挑夫、向导,不知具体情况如何。我只知道好象挑夫20元/天,牛28元/天。但不知道所能到达的海拔高度。据说向导需要几千个美金,不知是否属实。我想在这两年尝试参加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活动,只是不知道经费需要多少,能否插入别的登山队一起登。如果有人能够提供这方面的相关信息不胜感激。
A1 中国登山协会 《山野》杂志社
关于攀登珠峰的情况答复如下:
珠峰攀登,从大本营算起,需建6–7个营地,每个营地需高山帐篷、燃料、食品、装备等。每人需高压氧气瓶4瓶,每瓶氧气400–500美元,氧气调节器每个500美元左右。在尼泊尔一侧攀登珠峰,在尼泊尔组团,每人需交费3万–6万美元(按参加者要求登达的高度);中国一侧尚未有零散组团收费的先例。尼泊尔一侧登珠峰每人需交1万美元注册费,我国一侧每个队注册费为5000美元。我国一侧无高山搬运工和向导可聘请,外国队在北侧攀登均雇佣尼泊尔高山搬运工和向导。北侧只有牦牛运输,从大本营上到6500米前进营地。北侧攀登珠峰均是外国团队,在大本营临时插入外国登山团有很大难度。

雪山技术详细内容:
雪山装备
雪山技术
技术图片
地形雪崩
身体训练
返回登山技术专题目录

本文作者: 路客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3.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