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岩地带 山难与安全——1994年阿尼玛卿山难
冰岩地带
取消

山难与安全——1994年阿尼玛卿山难

技术评论 阿尼玛卿八昼夜(一)
-mh
11:43:28 99/01/29
原文见"阿尼玛卿八昼夜(一)突击顶峰,失去第一个战友"
http://forum2.sina.com.cn/richtalk/travel/forum/messages/99012518003816.html
虽然下面将要讲的都是是冰冷的技术和策略,这并不等于忽视那一群年轻人的热情和努力.在具有火一样的热情的同时又有冰冷的理智正是登山的道性所在.今天的孙平想必已经不是当年的孙平.我希望那次山难的幸存者和遇难者的亲友们能够理解到,如果后人可以从前人的错误中学到点东西,那些遇难人们的一部分生命就为后来人所延续和继承.
> 从海拔4300米的BC(大本营)出发,...
> 傍晚时分,我们在5100米扎下了C1(一号营地)。
除非已经进行过适应性行军,并且已经适应了5000米左右的高度,一次从4300上升到5100过夜有点太快了.第二天就是没有明显高山反应队员的体力和状态也会受影响.保守地讲升高平均每天不要超过300米.或者跳越式建立营地,比如第一天搬部分物资到5100,放下东西下山睡觉,第二天再上来完成5100营地的设立,然后或休息或到5300侦察.当天在5100过夜,准备第二天上5500...(这些数字都是大概.每个人要积累经验自行调整)
> 中午,队长做了一个也许是致命的错误决定:就地扎营,向上侦察攀
> 登。于是在5300米处扎下了C2。下午,我们在登至5500米后,撤回了C2。
C2虽然低了点,但这个决定并不致命.我猜想C2没设在更高的地点恐怕是不是与队员的状态有关.忽略这点是更大的问题.
> 清晨,突顶开始了。可偏偏汽油炉又出了毛病,等吃完饭,已是九时
> 五十分了。还有整整1000米,登顶后是否能撤回C2?我们的心里投下了沉
> 重的阴影。
出发这么晚是严重的错误决定.时间安排可以这么考虑:一般登顶时间应选在当地中午以前,原因有多方面.首先山里的小气候一般说来是在下午变天,温暖季节和地区山上下午经常有雨.就是不降雨山顶经常会被云笼罩,在云雾里攀会有很大登迷路的危险.夏天有时有雷击的危险.伴随着降雨有大风.另外的原因是中午后积雪变软(行走困难,保护也困难)雪坡的雪崩危险和落石危险增加,冰缝上的雪桥强度减弱...总之除非有十分把握攀登计划总是应把主要工作量放在午后一两小时前完成.所以登顶日自然要计划在中午前上顶.然后要根据行进速度和登顶所须的升高高度决定什么时候出发.一般人负重不多时可以持续地每小时上升350-450米.这个数字要根据队员的状况和攀登条件(攀登技术难度,风,深雪,为避免危险绕远,氧气..)等决定.从后边的叙述看来队员的体力只有不到1/3在天亮前就顶着头灯出发是家常饭.有个词叫``阿尔卑斯式出发''(alpine start)就是讲的这个.为了不在黑暗中迷路,如果没有详细的路线图,前一天要侦查一下.到了九点还没离开营地,而且又有十多小时才能上顶,那就应改计划,或休息一天准备下一天近早出发,或建立一个更高营地(或带上简单过夜装备准备好今夜受罪.这个计划要受天气形势的很大制约.这是下策)
> 我已经很累了,双腿疲劳、麻木、疼痛,渐渐失去了知觉。冰坡似乎永
> 十个小时后,我们终于站在了山脊上,
看来这天应该是休息日.
> 一大片乌云正向峰顶靠拢,暴风雪就要来了。如果现在不下撤就来不及了,
> 可没有人愿意放弃。
这是最致命的错误.天气突变就应该掉头回去.实际上过了下午一两点就应掉头.明天山还会在那.关键是你还在不在.
> 第二天...
> 地形改变
> 很大,坡上积满了浮雪。但没有选择,我们只能冒险下撤。
> …
> 没走几步,我感觉脚底猛然一滑,整个身子一下子失掉了平衡。
没有把握时应使用有保护的下降.雪坡攀登和下降的技术有自己的特点.没有保护的下降一般只在知道地形(滑下去关系不大)或落脚很牢靠时才使用.结组但不使用固定保护点时队员间绳距要短,绳子要保持一定张力,尽量减少在一名成员滑落后对其他人的冲击.从滑落到保护生效间的时间越短越好.在没有事先设置的保护点的情况下保护长坠落是不易成功的.要有训练有准备有运气才行.保护的下降可以设一个保护人,用snow stake, deadman anchor, 或蹲坐在雪坑里把绳子固定,其他所有人延绳下降.第一个下去的人设下一个保护,在其他人下来后保护现在的保护人下来,然后重复.要训练才有速度.另外还有其他更快一些的办法以后再说当然,是使用保护还是节省时间无保护行进要根据队员的技术,状态和环境变化快慢来决定.这个决定经常很难作出.
> 王军标决定下山求援,我留下来照顾队长。他拾起一根冰镐,冲我笑笑,
> 转身走了。我目送他翻过一个小冰坡,留下一行足迹。
这种情况下(天气,冰川环境,队员技术水平)个人行动是很危险的.派一个人求救是让没伤的成员冒生命危险救已经受伤的成员.这不是理智的决定.比较可行的办法是检查处理伤员后(根据需要也许要人功呼吸,镇定,止痛,用现有器材做夹板...),然后或让伤员在有保护的情况下自己走,或在伤员不能行动时,用从保护点放绳的办法把伤员放下来,实在不行把伤员留在安全的地方,让没伤的成员结组下撤,然后或找救援或带上医药食品和搬运器材反回来.这种情况下哪种决定都是不易作出的.知识,平时的训练和冷静的头脑是救命的东西.
> 我们已然偏离了下山的路线。
除了熟练地使用罗盘,海拔计和和地图外,有些技巧可以减少回程迷路的可能.一个是上山时多回头看,记下地形.记住关键折转点附近的特别地貌,或设立标志(石头堆,自带扎了红布条的细竹竿等.请记住下山时把设立的标志彻调,给后来者留下自然原本的状态.)
> 没走多远,我恍惚中觉得,队长怎么突然
> 不见了。在我一愣神的功夫,寂静中听见“咝咝”的声音越来越急。一低头,
> 只见拖在地上的结组绳正飞速地被拉出去,“滑坠!”我什么也来不及想,
队员应保持近距离(但有冰缝时距离要大于冰缝平均宽度),至少应该保持目视距离.绳子不能太松.(见上)
> 一翻身将冰镐整个插入雪中,用前胸死死压住镐头,在恐惧的等待中腰间的
> 安全带被狠狠地拽住了,猛地拉动了整个身体。我死死抓住冰镐,生怕它脱
> 离冰面。终于,结组绳弹了两下,不动氏我把队长拉住了。
保护执行得好
> 这时我不能动,队长也上不来。于是我脱开结绳,和队长分开了。我在
> 冰壁下拼命地喊队长,一边试图绕下冰壁,没有回应,也绕不下去。我不知
> 道该怎么办。
如果看不到听不到下坠人了,并且绳子上张力很大,下边的人有可能越过了某种边缘落下了陡避或冰缝,还悬在绳子上.这种情况下冰缝救助技术可以用得着.虽然在书里一般能找到更详细系统的讲解,因为这类技术是最常用的登山救护技术,所以我把大概说一下.先用ice screw, snow stake, 或冰镐做一个临时保护点,把下边的人的重量移到保护点上保证坠落的人不会再次下坠.这时保护人有了一些活动余地,马上要做一个可靠的保护点(一般说来要做双点平衡式的),再把下边的人的重量移到这个点上.保护人要近早下去察看坠落人的情况.因为下边的人可能受伤,需要紧急救护.靠保护人这边的"活绳"要留有足够长度,如果不能从其他路径走下去保护人就要顺这段绳子下去(联着坠落人绳子经常紧紧地陷到雪里去了.)从这可以看出,结组系绳方式要使救护者能方便地从"死绳"(从下坠者到保护点的那段)端解脱出来.下边的人要是状态良好,可以考虑在保护下的自救.最不好的情况是下边的人处在晕觉状态,这时保护人要卸下其背包,用绳套把伤员固定在头比身体高的姿势,保证呼吸道畅通.然后进行其他必要的急救.在这之后救助人或者要延绳回到比较平坦的地方,把下边的人用临时制作的1:3到1:6滑轮系统拉上来,或,在有可能的情况下,把伤员下放到陡壁或冰缝底的平坦安全的地方.关于雪上保护点,结组系绳方式,下边人的自救,临时滑轮系统制作的细节等虽然都是重要的基本技术,这里讲不下.
> 天黑前,我找到了一个水平的冰缝。...这样舒适的
> 过夜的地方再也找不到了。(待续)
稳定的冰缝和积雪与岩石间化开的间隙是常用来过夜的自然屏障.
在得到原文作者许可后我发表这些.个人看法.望求指正

虽然很多著名登山家死于看似简单的情况
杜帮和杜邦
12:30:47 99/01/29
答复 : 技术评论[ 阿尼玛卿八昼夜(一)] 提交者 : -mh
但是,MH兄的分析还是非常的重要的,而且是我看到的这次阿山山难最详细的分析.当时的情况无法象教科书一样设计好,所以我非常欣赏MH关于冰冷冷静的说法,尽管这次山难的结局多少给人有些情绪的感染.

很欣赏你文中的一句话。。。
北西南东
20:24:17 99/01/29
答复 : 技术评论[ 阿尼玛卿八昼夜(一)] 提交者 : -mh
"明天山还会在那.关键是你还在不在."西藏登山队登了九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他们的队员没有一个是30岁以下的。最年轻的边巴扎西也是过了33岁的人了,他们的成熟、耐心、经验和智慧使他们成功。登山是成熟男人的运动。

94年的玛卿。。。
王利发
04:07:58 99/01/27
首先申明:请大家恕小人多嘴!我认识孙平,挺敬重他们的–他们比我玩的强得多。我无意非薄任何人!!以下只是我个人对94年这件事情的看法。这篇文章的主人–雪鸟的孙平,北京攀岩的哥们大概都认识。而且这事大家也应该并不陌生,95年的《山野》登过。我和当事人之一,杨大哥伯伦(KNS)聊过好几回–当时他在C2–遇暴风雪后,既第一组登顶次日,C2的三人先行下撤。94年的玛卿。。。。。。
孙平写了很多,但也。。。
交通: 当他们进山之前,为了租最便宜的车,耽误了时间,遇到了坏天气。也许,这怪不了任何人,但这事先,他们已得到天气预报,明知道坏天气马上就要到来。伙食:
进山后,每人的伙食主要是一些火腿(那种红塑料皮的),还有一大堆挂面。(老杨说他出山后掉了十多斤肉。)技术: 队员之中无一人有冰雪经验,技术只是纸上谈兵。装备:第二组三人中只有一副冰爪。爬雪山没冰爪意味着什么?(老杨讲,我能活着回来都是万幸!)当年的玛卿之行,队长汪晓征是以赢利为目的,既然如此,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也就理所当然。所以,上面有些不合理也就似乎合理了。当然,还有一个问题不能忽略,那是因为94年的事,当时国内市场上东西很少,不象今天,只要有钱,GPS都可随手得来。我以为登山是费力,伤财且劳神之事,搞不好会有姓名之虞,大家还是不碰为妙!既然要去,就得做到充分的准备,要面面俱到!因为生命才是最可宝贵的!!!失去生命,别的一切都是TMD扯蛋!–说了句粗口。我们去爬山,不是去玩命,去自杀!–杨伯伦就有一回曾劝过我说,“要是装备不好,甭管谁说什么,你也千万别去!”
再次声明:如果以上的话伤害了任何人的感情,我在此表示万分的抱歉!!!事情毕竟是发生了,提出来对大家都是一个借鉴。

进化
-mh
15:59:09 99/01/28
答复 : 94年的玛卿。。。 提交者 : 王利发
很高兴听到大家的看法.有了各种意见才有比较和选择基础.论坛才不会变成死水一坛.至于一件东西值不值得,这完全在于个人的价值标准和判断,实际上大多无所谓正误,更没有意义强求和扯齐.在登山普及的国家统计表明攀登的死亡事故率比高速公路上开车人的要死亡率小.登山不是赌博碰运气的事.阿尔卑斯运动二百多年来在技术,器材,策略,生理,心理等方面都积累了大量经验.这些经验的成功应用正是攀登运动能得以普及的原因.不能因为有人因为没有充足的准备出了事故而认为登山本身是个忌讳.(未必说利发是这么看)恐惧来自于不了解.
既然要去,就得做到充 >分的准备,要面面俱到!因为生命才是最可宝贵的!!! 安全第一我同意. >提出来对大家都是一个借鉴。 人类得以进化的原因.

about 阿尼吗请山及分析!!!
every
07:10:20 99/01/29
首先,非常感谢交兔贴出我的文章。我这几天一直没上网,但也听说了网上的讨论,今天回来后,看了大家的评论,在此发表一下观点。
确实很高兴也很感动大家的评论,包括几个看上去“反对”的帖子,我还是能从中感到大家的真诚,谢谢。同时我认为,对任何一件事,每一个人都有权发表自己的意见,大丈夫光明磊落,“无一事不可对人言”,我虽然不能完全做到,但我确实希望每一个爱山的朋友(包括girl)都能胸怀坦荡。希望大家以后还能毫无顾忌的评论。
阿峰事件是不幸的,我想做一个简单评诉。从根本上看,这类事件在初期是不可避免的,任何国家都是这样。只要看看五十年代登八千米时是怎样的。从长漂,余纯顺,阿峰,黑竹沟等,可以说不成熟,冲动等等,但为什么会出现这类事件?我们都知道,在国外有成熟的技术,经验等,但这些东西不会那末容易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必须有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差的太远!需要可能整整一两代人的时间来做整个引进和建立全套系统的过程。从装备,(最快,最容易),训练,经验,岩壁冰壁建设,一直到训练学校,救援体系,一个行业要建立起来,不容易。比如国产彩电,80年代初我们知道世界上还有彩电这种东西,好,从日本进口,很贵,很少人用;然后就引进整条生产线,生产规范,管理技术,合资,开始质量不好,不稳定;慢慢的好一些,然后从抄袭到自己也能做一些开发,最后到很好,把外国的挤出去。OUTDOOR也一样,比如现在全大陆没有一个人能说出我们攀的岩壁难度是多少!没有一块自己打好膨胀锥的岩壁!(在沙末尼,一块岩壁上有无数的路线,当你攀上顶峰后,有专门的下撤路线,垂直的,50米一个锥)我们作为整个中国户外运动的先驱,要做太多的事情,把国外的经验,技术等变成中国人自己的东西,是需要时间和代价的。甚至从深层说,全世界也是这样的。为什么铁锁上要加丝扣,为什么攀冰要用双绳,为什么安全带上要打八子结。都是经验和代价的总结。
去阿峰前,确实有很多问题,主要是人为的。这次事故应该是可以避免的。但我不愿细谈,现在的网友可能接触那个时代的人不多,我在此仅对事件说一些经验:
登山可以有商业化的,但一定要有把握。装备要全,尽可能是好的一定要有技术训练和体能训练要循序见进,登山和日常玩不一样,最好平时要有相互了解。否则宁可不去。登山有危险,但不要无价值的出事,雪崩,或攀了一百米冰壁后无力了是可以原谅的,如果因为打错绳结,不会翻身压镐而死掉才是不值的。“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不能保证不流血,但不能因为低级错误流血,更不能赤手空拳上阵,毕竟武器越好越好。
当时确实装备太少,食品太少太次,又要省钱。说的教练和队医都没有。整个队伍已经散了。回首当年。。。。。。
谢谢温贴了BEAL的CATALOG,绝大部分都是对的。我已经翻译了一个中文本,现正在法国印刷,到了后给大家,也会放在网上。下周也许我就能自由上网了,到时再做补充。
希望每一个CLIMBER都能尽自己的力量,我想,实现自我是重要的,有时为运动的发展做一定的贡献也是可以的,当你五十岁时,看到和你当年一样年轻的BOY,GIRL还在攀登你第一个打好膨胀锥的岩壁,是可以自豪的。

循序渐进
-mh
05:45:10 99/01/31
答复 : about 阿尼吗请山及分析!!! 提交者 : every
说得有道理.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欧洲人在拿下阿尔卑斯山的主要攀登路线时也有过无数失败和教训.不少写这些攀登故事的书早已成为登山文学作品的经典.类似的故事被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在不同层次上重复.(人类历史也不是一样?)我希望国内登山能成为一项普通人喜爱的活动.every说的循序渐进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最好"的器材可以买到,但安全有效的技术是要通过长时间的积累才能真正掌握的.而如有人说到:``你最重要的器材是在你的两耳之间.’‘从器材到技术到风格每一样都多少需要时间来弄懂和体会.在学习过程中应目标不要一下订得太高.既然知道自己肯定会犯错误,那么最好把错误犯在自己能逃脱的环境里,然后从中学会以后如何避免这样的错误.虽然国内六千米以上的山峰不记其数,这不等于小一些的山头就没意义去.实际上象Bonnatti,Messner, Kukuczka, Lorentan 那样的登山巨人不是靠选拔赛和集训"培养"出来的.他们从小就和无数和他们一样喜欢在山里跑的孩子家附近的不太难也不容易的山上经过无数失败练出了技术和"读"懂山的本能.

返回山难与安全专题目录

本文作者: 路客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3.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