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岩地带 大足石刻
冰岩地带
取消

大足石刻

       大足区是重庆市市辖区,始建于唐乾元年间,以“大丰大足”而得名。
       大足石刻,始建于唐永徽元年(650年),兴盛于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余绪至明清,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形成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又一次造像高峰。“五山”摩崖造像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整而著称于世,以集释、道、儒三教造像之大成而异于前期石窟,以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在中国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1999年12月,大足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宝顶山摩岩造像凿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1174-1252年),为南宋密宗大师赵智凤尽毕生之力营建而成,是我国唯一一处大型佛教密宗曼荼罗。2.5公里山岩上遍刻佛像,其中大佛湾摩岩造像为主体的巨型雕刻是宝顶山石刻艺术精华所在

    柳本尊行化事迹图,第21号,龛高12.6米,宽25.4米,刻像67尊。此龛岩檐外挑达9米,壁面倾斜约45度,造像分三层,自下而上,逐级外挑,既丰富景观层次又使观众者一目了然,而且不会产生透视变形

崖上部正中刻唐末五代时在四川弘传金刚顶瑜伽部密教的嘉州(乐山)居士柳本尊,周围刻其行化“十炼”事迹图和侍从等像,对中国佛教密宗史的研究有较高价值

下方十大明王像大都是未完工的粗坯,当年元兵攻宋,宝顶山的营建猝然而止,留下这些粗坯

地狱变相,第20号,龛高12.7米,宽19.9米,刻像133尊。上部正中刻地藏菩萨,十斋日佛列坐,下方列坐十冥王两报司,构成阴曹地府的十二殿。下部分两层刻十八层地狱。地狱之门的两侧刻业秤和业镜

镬汤地狱、矛戟地狱、铁轮地狱

截膝地狱、铁围山阿鼻地狱

刀船地狱上方养鸡女像

观无量寿佛经变相,第18号,龛高8米,宽21.6米,刻像169尊。这龛造像亦称“西方净土变”,上部为西方净土盛况,中为西方三圣像,下部及左右壁刻“三品九生”“十六观”等,因岩施刻,起伏有致

图文并茂的“三品九生图”

十六观法的图像和偈语

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第17号,龛高7.3米,宽15.6米,刻像68尊。龛正中刻释迦佛半身像,左右壁图文并茂刻释迦孝养父母的12个本生和本行故事。造像中部石碑《三圣御制佛牙赞》,旧刻于庐山乾明寺

吹笛女像

父母恩重经变相,第15号,龛高7米,宽14.5米,刻像44尊。上部刻贤劫七佛半身像,下部中央刻“投佛祈求嗣息”图,左右连环画式刻父母含辛茹苦抚育子女的10组雕像

毗卢洞,第14号,洞高6.9米,宽8米,深5米,存像287尊

窟壁正中以高浮雕形式刻一转轮经藏,中间为大日如来说法像

其余诸像静听佛音,雕刻精美,技艺娴熟

孔雀明王经变相,第13号,龛高6米,宽9.5米。中刻孔雀明王坐于孔雀背负之莲台上,左右壁刻帝释天战阿修罗,左侧壁上部刻莎底比丘破薪图

九龙浴太子图,第12号,龛高6.2米,宽4.5米。刻九龙口吐清泉,洗浴坐于盆中的释迦太子

释迦涅槃圣迹图,第11号,龛高7米,宽32米,刻像37尊。释迦涅槃像右胁侧卧于大佛湾东岩,长31米,仅现半身,双脚隐入岩际,右肩陷于地下,左肩在五色祥云中,以示释迦牟尼横卧于天地之间

释迦牟尼慧眼微闭,安祥而卧。弟子从平地涌出,躬身肃立

释迦胸前设供坛、祭品、香炉,云端中立有释迦牟尼家眷。卧佛前有九曲河

千手观音,第8号,龛高7.7米,宽12.5米,刻像72尊

观音像有830只手、眼,刻于88平方米的崖面上,纵横交错,上下重叠,反侧相承,深涉错落,集雕塑、彩绘、贴金于一体。这些手纤细修长,千姿百态,金碧辉煌,誉为天下奇观

2011-2015年抢救保护工程开始之前的千手观音造像照片

舍利塔毗卢庵

华严三圣像,第5号,龛高8.2米,宽15.5米,刻像119尊。中为毗卢遮那佛,左为普贤,右为文殊,三像高7米。匠师刻意将头部加大,胸部缩短,小脚加长,身躯前倾二十五度,符合造像与观者之间的透视关系,人仰首观望时,感觉菩萨正亲切地俯下身来,关注芸芸众生一般

文殊手捧1.85米高的七级宝塔,手臂悬空支出近2米,塔和手的重量近千斤,历800余年不坠,是巧妙运用宽袖袈裟支撑手臂之故

    广大宝楼阁图,第4号,龛高3.7米,宽15.5米。“宝顶山”三字系南宋兵部侍郎杜孝严书

三位修行者效仿释迦牟尼菩堤树下悟道,于竹下结跏趺坐,竹内各生三童子,竹梢直通广大宝楼阁

六道轮回图,第3号,龛高7.8米,宽4.8米,刻人像90尊,动物24身。无常大鬼抱六趣轮,轮中刻六凡众生轮回相,为佛教“六趣唯心”“因果业报”“十二因缘”教义的形象体现

主像转轮王高6.6米,四川人称无常大鬼。无常鬼怒目獠齿死咬,长舒两臂紧钳直径2.7米的轮盘,象征业力不可逆转。轮盘实际就是“苦海”的缩影。轮盘中心坐一修行者,从其心际飞出六道佛光,把整个轮盘分为六个部分。根据众生生前的业因差别,轮回中共有六种转生趋向,这六道体现在轮盘的第二圈内:上中为天道,上左为阿修罗道,上右为人道,下中为地狱道,下左为畜生道,下右为饿鬼道。每道毫光中都有小圆圈,其内不是佛就是菩萨,表示众生皆有佛性。第三圈是佛教十二因缘说的形象表现,把人生现象分为从“无明”到“老死”十二个部分。第四圈中许多皮囊裹着一些生命体呈逆时针走向,生生相连,相续不断。轮盘左下方有一官一卒以手扶轮表示“贪”,右下方刻一猴子一边抚着生殖器,一边瞅着后面的少女表示“爱”。众生的贪、爱之心使得轮盘旋转不休。修行人身边有3种动物:猪表示贪,蛇表示嗔,鸽子表示痴,贪、嗔、痴为“三毒”。造像两侧刻文中有“三界轮中万种身,自从贪爱业沉沦。君看轮外恒沙佛,尽是轮中旧日人。”

    护法神龛,第2号,龛高4.3米,宽12.6米,刻像33尊。上层中部立护法神像9尊,左右刻6通神像,下层刻鬼卒7尊。护法神的作用是帮助众生驱降魔障,尽快觉醒。与显宗的护法神不一样,这里以九大护法神怖畏,正中一个是释迦牟尼的化身,他亲率天龙八部守卫道场

牧牛图,第30号,龛高5.7米,宽29.1米,刻像33尊。根据北宋杨次公《证道牧牛颂》而刻,以牛喻心,以牧牛人喻修行者,形象表现了佛教禅观调伏心意的修证过程。全龛造像共分十二组。第一组“未牧”,第二组“初调”

第三组“受制”

第四组“回首”

第五组“驯服”,第六组“无碍”

第七组“任运”

第八组“相忘”,第九组“独照”

第十组“双忘”

第十一组“禅定”,第十二组“心月图”

圆觉洞,第29号,洞高6米,宽9米,深12米,刻像52尊。洞口外侧伏卧一尊雄狮

正壁刻三身佛,中间是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左边是报身佛(卢舍那佛),右边是应身佛(释迦牟尼佛);左右壁并坐十二圆觉菩萨。三身佛前长跪一合掌菩萨,以示十二菩萨轮流礼佛问法。洞口上方开一扇天窗,天窗射入一束强光,把视线引到佛前长跪的菩萨身上,点明问法主题

靠山右壁上,刻着一条长卧的龙,龙身便是窟顶的排水渠道。在龙头下面刻一位高擎钵盂接水的老僧,雨水通过他镂空的手臂往下流,再通过石壁上的暗道和地面水沟排出洞外,巧夺天工

    造像融装饰、排水、采光于一体,充分显示出古代雕刻大师善造典型环境的才能

南宋理学家魏了翁题刻

重修宝顶山寿圣寺碑记

正觉像,佛头顶两道毫光之间刻柳本尊居士像

三教造像

圣寿寺,始建于南宋


重庆旅游详细内容:
重庆
武隆
返回重庆旅游目录

本文作者: 路客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3.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