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岩地带 户外运动认识
冰岩地带
取消

户外运动认识

为什么要登珠峰?马洛里的回答
-mh
15:12:32 1999-03-31
英国登山家乔治·雷·马洛里 (Gorege Leigh Mallory) 在二十年代组织几次远征试图从北坳攀登珠峰。马洛里和队友安德鲁·欧文(Andrew Irvine)在1924年的一次冲顶中再也没有回来。队友最后一次见到他们时,他们正攀登在8500米以上。马洛里在一次演说中说道:
你首先会问到的问题,也是我必须试图回答的问题是,“登珠峰有什么用?”而我必须当即答道:“没有用处。”连一点收益的指望也没有。啊,我们可以学到一些人体在高海拔地区的反应,医学家有可能从我们的记录中得到一些对航空有用的结果。但除此之外就什么也没有了。我们不会带回来一点儿金银,一块宝石,也没有煤矿铁矿。我们也不会发现一尺可以种粮的田地。攀登没有用处。
所以,如果你不能够理解人的内心会感受到这座山的挑战,并勇于接受这个挑战,如果你不能够理解这种奋争正是生活本身的奋争,向上的,没有终止永远向上的奋争,那么你不会懂得我们为什么要去。我们从这个冒险中所得到的只是纯粹的欢乐。而欢乐,说到头来,是生命的终极所在。我们活着不是为了吃饭和赚钱。我们吃饭和赚钱为了能够享受生活。这就是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目的。
The first question which you will ask and which I must try to answer is this, “What is the use of climbing Mount Everest?” and my answer must at once be, “It is no use.” There is not the slightest prospect of any gain whatsoever. Oh, we may learn a little about the behavior of the human body at high altitudes, and possibly medical men may turn our observation to some account for the purposes of aviation. But otherwise nothing will come of it. We shall not bring back a single bit of gold or silver, not a gem, nor any coal or iron. We shall not find a single foot of earth that can be planted with crops to raise food. It”s no use.
So, if you cannot understand that there is something in man which responds to the challenge of this mountain and goes out to meet it, that the struggle is the struggle of life itself upward and forever upward, then you won”t see why we go. What we get from this adventure is just sheer joy. And joy is, after all, the end of life. We do not live to eat and make money. We eat and make money to be able to enjoy life. That is what life means and what life is for.”” – George Leigh Mallory, 1922

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
胡狼卡络斯
04:58:18 1999-03-07
从远飞鸟出来,此刻已经是凌晨4:39,我们一行人聊的非常畅快,对登山的很多哲学理念进行了探讨。不知到看没看过,BREAK POINT,讲一帮冲浪的人,登山的人追求的就是这种BREAK POINT,你对自己的感受,高估了自己,你可能把自己的性命扔进去,低估了自己,你体验不到那种极限的感受。另外一个BREAK POINT是你肯不肯说,为了登山,忽略孩子尚小,娇妻的寂寞,招标的项目,能否象老板请的假期。。。。让我们去登山吧,也许那种感受可以让我们付出一切。就象探讨你为什么登山,你一生中也许犯的唯一错误是你选择了登山,但是,你一旦进山你需要绝对的理性。因为山永远在那里,你还在不在?!让我们去登山吧,因为山在那里

登山是非常有挑战性的事情
胡狼卡络斯
23:01:40 1999-03-22
我们设立这个论坛主要是为了山友交流,并不是一个商业性的信息服务站点。登山是非常危险的运动,当生命系于一线的时候,就会想起一句话: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一个登山者一生只该有一次不理智,就是选择登山,其余的时候该非常理性。登山是一种个人的体验,是无人喝彩的行动,我认识的山友没有谁是为了其他的目的的。可能比起旅游,登山的浪漫和休闲的味道只是占非常小的一个部分。登山作为一种体育运动,是一个任何人可以参与的运动,是没有专业和业余的区别的。我想,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发展,喜欢登山的人会越来越多的,我们不会为了迎合一般的趣味和吸引人,就改变我们的想法。当然,我们希望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也会想办法把这个网站办好,但是,更多的,我们希望一种自然的发展。

登山是非常浪漫的事情
woodhead
23:29:33 1999-03-22
在我眼里,登山是一种非常浪漫的事情,比旅游,旅行浪漫得多.能够葬在高山之巅是浪漫的极致.只要精心准备,登山的危险性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大(8000米以上的除外).相反,在那样极限的环境中,更能够体会的人与自然的交流,以及人本身的意义.我认为这样的付出是值得的.姑妄言之,因为从来没有登过高山,以上的见解来自于平常的感觉.

路客请进
mountainly
21:03:55 5月14日
看了你写的登山观,我有一些不同的意见. 我们都是爱山的人,所以一次次投向它的怀抱. 如果不去欣赏它,思考它,赞美它,那么我们的爱又从何而起呢? 如果只是应为”登”而爱山,那为什么不去爱高楼或别的什么. 登山的时候,不要只顾低头看路,抬头欣赏一下这些我们热爱的山,你会发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时空的无限,生命的短暂,你会想到很多东西.我对登山的这种理解也许和我爱好摄影有关.我登的山的确有限,但每登一座我都会用心的去感受它.

自然的美随处可见,重要的是心灵。
走走看看
23:17:58 5月14日
自然的美是随处可见的: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不经意从车窗看到早春路边树上绽露的一点点新绿;在冬日渴睡的课堂里,瞥见窗外杨树上饱满的枝芽,正蓄势待发…如一道灵光照亮你心,自然就是这样在刹那间给人以强烈的震荡。山、海、平原…各有各的魅力,重要的是用心去扑捉、去体会。纵意信天游,险峰莫强求。风光随处是,只要不低头。这是我的一些看法,请各位山友指教。

我造两句……
我是阿呆
08:49:26 5月15日
其实我每次登山时(当然我们一直是小儿科,其实已经小儿科好多年了, 都快成老儿科了,可就是长不大,3000米就快成我们的生死线了。),绝大多数时间都在拼命前行。欣赏确实比较少见。但真的,每次工作繁忙之余或闲下无聊之时,回想其的,也都是过去奋争的情景,并由此而再一次产生冲动。所有曾赞不绝口的风景,却慢慢淡忘了。当然,这只是我的看法。我也同意那种随刻体会身边的随缘心态。

我的意见
路客
10:33:06 5月16日
首先,我承认在登山方面我比较功利,但我并没有不去欣赏山,赞美山,正如你所说,每一抹光线的变化,每一处生命的萌动也会令我惊叹不已。我只是认为登山的过程并不是浪漫的,登山,特别是登高山,从准备、出发、攀登、疲劳、迷路,我们面临着很多的困难,人在大自然面前太渺小了,人无法与大自然较劲。每位登山者都有体会,在气喘吁吁抬不起腿时,再美的风景也无法使你放下背包,掏出相机拍摄。登山与旅游是有区别的。你说呢?

Re: 我的意见.关于浪漫
mountainly
23:35:54 5月16日
也许,我对你的观点有误会,对不起.的确,登山与旅游不同. 我也有过体力不支,水源枯竭,时间紧迫,找不着北的时候.可浪漫与否不在于这些,正如走走看看兄所说,重要的是心–心的状态.你同意吗?

Re: Re: 我的意见.关于浪漫.
路客
12:14:50 5月17日
每次登山我都尽量慎重,出发前忐忑不安一番。我不觉得迷路、流汗有什么浪漫的。也许,我已经过了浪漫的年龄?

这在国际上并非主流。。。
北西南东
9 March 1999, at 12:30 p.m.
回复: 中国登山队就有多次事例,如去年的中斯联合登山。 (独行马)
大多数的登山者是自己攒够了钱去登山的,在国外登山的经费来源有以下几个部分:最主要的是个人出资,二是企业赞助,三是社团资助,四是其他不去的爱好者慷慨解囊,五是海外登山基金会。丝毫不带政府行为,重视的是安全和经济,见势不妙就撤是经常的事情。而且有资助的登山行动回来后无论成功与否都得有登山活动的财务报告,老耗在山下浪费钱回国是交不了差的。

关于慕士塔格两位香港队员近况
8000m
16:28:10 10月19日
经过香港时,与陈君武姚伟伦一起吃了饭,陈君武少了半截中指,现在两个中指还 无法用力,对攀岩也有影响,问及明年登山,也没有刚下慕士塔格的坚决了,只说再看看,估计受打击不小,老姚情况也不好,与陈君武一样至今未找到工作。很担心,我们中国民间登山的前景!!!

RE:8000M
独行马
17:07:59 10月19日
如果每个人登山都要以失去工作为代价,那中国民间登山的前景确实渺茫,中国 企事业对年轻人基本没有什么假期,而每登一座山就换一个单位,各方面都不会满意。至于少一个手指头,每一个登山者都应有比这更坏的心理准备,只是一旦发生,还是有些难以接受。

其实这完全不只是在中国
-mh
提交时间:13:25:29 10月21日
我认识的把登山旅游等狂热的人有两类,一类是 有固定工作,周末狂热,每年利用假期或出差进行几次大活动.这种人力争 搬到自然条件好的地方工作,使双休日可以充分得到利用.公司职员每年两星期左右,欧洲不象美国那么工作狂,一年有假期四星期.
另一类是玩得更铁杆的,他们没有固定的长期工作,选好下个攀登/旅游/ 大行动目标,攒了足够的钱就辞职.间或干干临时工.他们挣的 钱就他们的教育和技能水平来说比第一类少,他们的未来在经济上也不那么有充足保证,但他们玩得更开心.对于他们,这种自在的生活方式是值得经 济上的代价.和他们交谈中我发现他们的生活经历都异常丰富多彩,不是那 些一周要坐班五天,每年假期要算计着花的人的生活能比的.我第一次接触到这批人后给我的启示很大--有这么多人选择这个活法的.
一般说来后者没孩子的年轻人多.但国外社会对个人生活方式选择的压力小, 你想"年轻"到多少岁是你自己的事.
另外,有不少干谘询工作,包短期项目的.这样的人干计算机的多.不想干就 给给自己放长假.
另外还有想早早攒足了钱就退休的.但他们经常发现"早早退休"时已经青春 不再了.

安于现状
独行马
23:02:16 10月21日
我现在安于现状的主要原因是为每年的假期,但在国家机关工作的缺点是不能办因私护 照,而跳槽又不易找到更好的单位,自己干等攒够钱也不知还有没有玩心了。我一些开公司的朋友现在别说玩,连聊聊玩的时间都没有,这就是目前大多数人的得失关系。倒 是8000M做的好,现在不干了,撒开了玩,前面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在也到了稳重的年龄。但这种超脱在国内着实凤毛麟角。

北京的冒险文化
胡狼卡络斯
22:35:32 5月04日
就象我原来在山野的一偏文章中写的,我骨子里的冒险情节是被一点一点发掘出来的。每一次新的体验既是一次新的境界,同时也使自己的生活因此而快乐。这次和老马去参加“越野者”俱乐部的活动感觉很好,虽然我甚至连车都不会开,可是我喜欢这种北京的文化。我现在认识的几个新的朋友,年纪都在30岁以上,可以算上成功人士,属于那种既有钱也有时间的人。但是他们也是要是别的样子,我是不会和他们在一起玩的,但是由于这种冒险文化,大家确实也谈的来,感觉不错。昨天回来吃饭的时候他们说一个笑话:玩车的这帮人在聚在一起,一个个叫这个总那个总的,感觉没劲,就叫司机甲,司机乙,一位老兄不喜欢丙,就叫司机乙二,然后大家理所当然的叫他司机二乙:)这也是一群真正热爱生活的人。这个圈子的人也有很多俱乐部,俱乐部之间也有和久必分的故事,因为热爱生活的人也是人,是人就是会有弱点。但是大家聚在一起却永远能感觉到生活的有意义,这就是生活。你不能理想化她,生活的意义也决不仅仅浪漫。但是当这些朋友谈论技术和在沙漠和崎岖的山路奔驰的时候,你会感觉到他们和山友是一样的一类人,只不过玩的东西不同罢了。北京有很多这样的所谓亚文化圈子,我希望这些圈子有一天能够象是WOODSTOCK广场,大家聚在一起,攀岩的攀岩,登山的登山,越野的越野,滑翔的滑翔。。。去寻找这些事情的意义是无聊的,流给想记者和文人去干吧。我想也不要非干出什么,总想折腾出结论,还是只要热爱,就去投入!不管干什么,玩什么,年轻人,老头等等,只要对待生活有一棵年轻的心!今天是五四八十周年,南方周末在时尚版登了当时杂志上的几篇文章,当时的年轻人干的事情搁现在也挺前卫的。但是什么是前卫?!很扯淡,率性而发的事情其实就是称为前卫的东西,TMD,写的没劲了,回头再说吧。

原则与风格

21:17:10 7月21日
登山、攀岩、穿越等活动与普通旅游不同,有其内在的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在安排计划选择同伴时要有更多的考虑。一个人出去,所有的都是自己决定自己负责;而和其他人一起出去,往往因为各人经验、能力、习惯不同,就有可能产生不同的判断,发生意见的分歧。这是会令人不愉快的,但是很可能会发生的。我想尝试着在问题没发生前,能先就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些讨论,最好能把问题解决在山下,至少使大家对此有所考虑,在发生问题时能有较好的结果。发生不一致时,常见的解决问题的原则有两个:一是大家一起行动只是因为目的或过程是相同的,一起行动对每个人会有一定好处,但根本上是每个人对自己负责,按自己的判断行事的,除非事先有一致行动的约定。另一种是强调整体性,大家出来就是一个团体,每个成员对其他成员的安全都负有不可推卸的义务,必须保持团体的完整性,发生分歧时必须统一意见。我个人有些偏向第一种原则,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认识:即使和朋友或什么高手在一起,你的安全也是完全由自己负责,别人会给你指导、建议只是使你作出的判断对自己更加安全,别人并不能保证你的安全。外出活动时要尽量保证自己能安全完成或退出行动,对于必须与人合作的部分,与合作者要有明确的约定。这样往往对个人的能力、装备要求较高,因为虽然不一定会发生,但要作好在较少同伴时完成行动的能力。这种原则较易实施,发生分歧时,只要有能力,各行其道即可,但会造成集体力量的削弱。每个人要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的判断。坚持这种原则实际上并不总倾向于分裂,各个有独立能力的个人,在行动前作好详细的计划,尽量充分地考虑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情,大家在这个计划上达成一致,并严格按计划实施。这有点象“契约社会”的理论,一群只为自己的人,遵照各种社会契约,形成了一个组织有序的社会。第二种原则不削弱集体力量,使成员在一个更加安全的环境中,但这在实施时往往会遇到困难,即有人坚持自己的意见,而按他的做法,对某些成员会有困难的。这要求各人能多为集体、他人着想。更重要的是这时必须有个自然形成的或大家推选出来的权威人,能在发生分歧时做最终的决定,而且大家都能服从。每个人的原则是会不同的,在平常的活动中观察各人的特点,到较为有挑战性的行动时找与自己风格相近的人,可能是一种较好的做法吧。这种问题讨论可能是令人不愉快的,但我想是会有用的,希望大家能多发表各自的见解,不一定会有结论,但会使我们看得更清些。

一点不同看法
taper
23:41:34 7月21日
首先,我觉得参与此类带有一定冒险性的活动,每个人的个人能力是必须的,他必须首先要能对自己的安全负责,这也是为伸末水平相近的人总能玩在一起的原因。对温说的两个原则,我有一些想法有些不同。如果说大家一起行动只是出于目的相同,因为一起行动对每个人有好处而一起,那末这实际是一种相互利用(我不知实际是不是应该是或有这种关系),至少我不是这末看的,即使是和不认识的人一起。
同时我也并不赞成第二种,大家必须统一意见,行动要完全一致,过分的约束是不必要的。我想说的是,安全,既然这种活动大家都知道安全是第一位的,那末存在一种以它为出发点的原则。当行动中少数人和群体意见发生分歧时,如果不同的两种行为在安全上都是十分可靠的,那么依各自行事未尝不可,毕竟每个人出来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追求。如果不同的两种行为有一种或都存在着安全性的问题,那么我觉得个人应该作出一定的牺牲,以使群体达到一个更高的安全性。我觉得这种牺牲是有好处的,对个人而言他也有助于行动伙伴的选择,如果某个群体总需要自己去牺牲,那么说明这个群体不适合自己,我觉得攀岩也好登山也好,都不是一种个人行为,不管是合作还是朋友关系,它都是需要同别人进行交流的行为,既然走在一起了,那么每个人多少会对别人也要有一定的责任,我认为这种想法对于一种志趣相投的长期的伙伴关系是必要的,无论是对圈里或圈外的任何人而言。仅是一点个人意见,希望能够多听到其他朋友的想法。

Re: 原则与风格
Apple
14:11:27 7月22日
我认为每个人出来攀岩或登山都有不同的目的,追求的感觉和意境也是不同的。如果要做这样的事情,就首先要明白自己的能力,可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在活动时找适合自己的伙伴,遇到需要决定的时候,可以为自己的决定负起责任。这样不会让自己在活动中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感觉,也不会限制他人。当然,伙伴的关系也是建立在相互关心,照顾的基础上的。我想这样才能让他人和自己都玩好。

Re: 一点不同看法

14:32:23 7月22日

每个人多少会对别人也要有一定的责任,我认为这种想法对于一种志趣相投的长期的伙伴关系是必要的。

如果能够作到相互了解、志趣相投,那么一般也不会出现大的分歧的,即使发生分歧也容易达成一致。在活动中观察了解各个人,来寻求风格一致,能够长期合作的伙伴,是很有必要的。一旦形成了这种关系,那么每个人都要考虑整体的安全,默认地相互负有责任。

如果不同的两种行为有一种或都存在着安全性的问题,那么我觉得个人应该作出一定的牺牲

让人难办的是,不是你的原因,你要说服别人让步。

如果说大家一起行动只是出于目的相同,因为一起行动对每个人有好处 而一起那末这实际是一种相互利用

这话可能有些偏激了,想一想,社会分工、商业的发展,多大地刺激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啊,可那实质不就是因为交换对每个人都有好处吗。我的说法可能有些露骨了,不象“互帮互助”那样有人情味儿,但是在环境越严酷,这种说法可能越接近实际。这种说法不适于已形成固定伙伴关系和另有约定的人之间。

好象也没那么不同?
-mh
02:33:11 7月23日
温说的“你的安全也是完全由自己负责,别人会给你指导、建议只是使你作出的判断对自己更加安全,别人并不能保证你的安全”我完全赞同.而且不只是在攀岩登山上.问题是在后来说的“你只要有能力,各行其道即可”.既然当初要一起来总有原因,比如共享器材和人力,或在紧急情况下可以互相照应.如果不是这样,比如只是同车或只是一起到大本营然后个干个的,那么这些人本来就不是一伙的,散伙也无从谈起.但如果有人可以独立行动但有人没能力的怎么办?这时因为有能力的人在出发前就作出了和没能力的同伴出去选择,这次只能迁就他们.就是事先说好"你要跟不上可没人等你"也还是不合适.能补救的措施只是下次进行同样类型行动时别在选同伴上犯同样的错误.不过那是下次了.所以出发前就要尽量对同去的人有了解.在选择同伴参加危险性大或代价高的行动时要找以前一起出去过的.在平时进行比较悠闲的旅行和户外活动中同伴选择松点不但没关系,还有助于里解和学习有与自己不同性格和习惯的人.所以我同意温的每个人必须能有基本独立行动能力,但如果大家是真正意义上的彼此依靠的集体,个走个的多是不负责任.除非我知道情况肯定坏不了哪里去,我不和自己不了解又没有依靠的人出去.这于己于他人都增加不必要的风险.把“大家一起行动只是出于目的相同,因为一起行动对每个人有好处而一起”等同于“相互利用”是不是把事情看得太简单了?把话题扯远点...登山攀岩是不是个人行为要看对"个人行为"怎么理解了.中国社会对"个人"理解不全面.发达国家社会强调个人是因为工业革命使人们靠自己的知识和工具(的猎枪,GORETEX,计算机,汽车,企业..)就能在社会或者自然中容易的生存下去,所以个人对某个群体的依靠就大大减弱了.有能力能干成事的"个人"是被推崇的,因为他们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最小能动单位.但不发达的社会个体的能力微弱,所以必须调动群体力量才能干成事,集体或家庭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最小能动单位."个人"是要被抑制的.产业革命在中国正在发生但还远不彻底,人们对"个人"的理解多种多样,但多偏向传统,经常把个人与自私等同起来.阿尔卑斯登山风格(不靠大批人力支持的小队伍)能够兴起流行也正是由于登山者拥有的知识和工具上比以前有了巨大的进步.这种风格是未来登山(也包括其他有风险的活动)风格发展的方向.这倒不是说大批人马的"远征式"行动已经被淘汰了.偏远困难的山还是需要这种方式的.都是我的看法.

Re:
taper
12:28:10 7月23日
我想大家的许多想法是差不多的,可能是出发的角度不同.我相信现代的中国人更多的不会把‘个人’等同于自私,这还要看你所讲的‘个人’对面那个词是伸末。这种讨论确是很有益的,至少有一些东西可以明确,对个人,要注意行动伙伴的选择,了解自己的风格和别人的;对群体,要对相互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形成一种共识,大家有一种默契。还有很多东西要随着行动过程中不断出现和解决再去不断摸索总结。还有一问题想和大家讨论,K2很多人都看了,当最后TYLOR要丢下伙伴而自己抢占一个登顶名额时,他这种做法有人会觉得龌龊,也会有人觉得这是一种积极的方式,不知其他山友怎末看。

Re:看到这些报道。。。。。
岩石
19 March 1999
回复: 今年的珠峰探险开始了! (胡狼卡络斯)
虽说山是大自然的产物,应该属于全世界和全人类,但眼睁睁的看着一个个的记录在中国被别国登山健儿创造,心中有些说不出的滋味,不知是惭愧还是无奈。不可否认国外的登山运动比我们开展得早,技术水平普遍比国内高,在我们还在为去幕士塔格需要30多天而头疼时,在登山旺季,幕峰脚下都成了国际登山公园了。有差距,而且差距太大了。当然,无奈放到一边,只从人类与自然的角度出发,我衷心的希望所有的登山者(无论是哪个国家的),都能顺利向上!

时间短可摹拟登山…
独行马
19 March 1999
回复: Re:看到这些报道。。。。。 (岩石)
岩石在楼下已谈到我的想法,此事和打HANG攀岩一事我本想先行动, 见成效时再大张旗鼓的讨论,这在北京攀岩界确实可算是两件大事。摹 似登山是考虑到北京的山友绝大部分没有时间或不可能去登真正的雪山,而登雪山又是一项技术和体力都要求比较高的运动,北京郊外或周边有 几十座800米到3000米的小山峰,正好可作基本训练的场所,基础打牢了 ,再去登雪山就会轻松许多(但要克服高山反映),而这种训练一般双休日就可做到,当然也有一些难度较高的山峰,即使只有800米,可能需 要分几次才能突击顶峰。山谷、山脊等常规路线和山坡(壁)等难度路 线是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的,我们也可能一座山以不同的形式来攀登,也可能在不同的季节攀登,都是一种不错的训练手段。目前我手里只有 一种普通地图有山峰名称和高度,更详细的地图难以获得(军事保密), 这也促使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成功和整理资料。每座山将以常规路线首登并探好难度攀登的路线,再以难度攀登的方式突击顶峰。此事尚 没有一年登几座山的硬性计划,因为时间和难度还有很多未知数

国内的处女峰问题
独行马
13:07:20 1999-04-05
在我与一些职业登山家闲聊中,谈到的是高处不胜寒,由于政策等多种原因,八千米级登山者视点都在七千米以上,再低的山不被重视或者说如果失败会坏了英名,但一些较低山峰的难度又不是民间登山者所能正视的,目前民间登山者的足迹多出现在慕士塔格(7XXX)、玉珠(6XXX)、雪宝顶(5XXX)等三个高程但难度相似的山峰,主要因为有前人的路线和经验作参考,而梅里、玉龙还有青藏高原的众多四、五、六千米级处女峰,中国国家登山队是有能力登顶的,只是组织和经费等问题,队员(月收入一千多元并面临发不出工资的危险)的积极性无法调动起来。存在国家登山队本是中国特色,而中国的企业家们的目光无法向登山项目聚焦,是中国现代登山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毕竟民间个人登山者的经济能力尚达不到屡败屡战的实力,绝大部分个人对登一次真正的雪山在经济上都要仔细斟酌,在高程和难度间国人多选择前者,所以前面提到的三个山峰就成了个人登山的首选。(如果玉龙雪山距北京二百公里,我想北京的山友就有了最好的登山基地。)个人意见供讨论。

不要让众多七八千米高峰成为中国登山运动发展的包袱
-mh
07:37:05 1999-04-06
绝对高度只是山的一个参数.路线的难度和登山风格更体现登山者的攀登的水平.给予足够的经济物质等外在支持,连新加坡那样的热带小国也从不难的路线登上了珠峰.这种攀登只不过是体现了人类整体力量与自然抗衡的能力.人类用飞机早在上珠峰前到达了8848m的高度.你座飞机时就已经借助了人类几个世纪以来在科学技术上的共同努力到达了比珠峰还高的高度,这没有什么可值得攀登者骄傲的.现代登山已经不是为了追求体现人类(或国家)整体有多少能力,登山是攀登者们自己与攀登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所进行的较量.在没有坚实技术基础的情况下,攀登者为了安全在海拔一高就讲究不了什么技术风格,一味追求海拔只会造成不断重复安营扎寨式的攀登方式,使得技术水平徘徊不前.技术和风格是要通过不断练习琢磨才能得以提高和精炼的.而低海拔易接近的山正是允许出错,允许屡败屡战,允许锻炼技术的理想场所.认为海拔不高就不值得登的观点只会让中国具有的世界级高峰成为阻碍自己成长的绊脚石.学会跑之前要先学会走.象梅里,南伽巴瓦,四姑娘山等"小山"其实都是世界级困难的山,安全迅速地攀登博格达南壁这种路线也是不能小看的.我个人看中国应修改人为的登山收费制度(当地人随行就市收取服务费用当然是合理的),而且应该给予国外高水平登山队提供方便,代价是允许中国攀登者(包括业余的)参加学习和交流.不想合作的再由登协收钱,把钱用于发展普及登山活动.

我非很赞同mh的观点
博格达
09:38:10 1999-04-06
中国的民间登山运动刚刚兴起,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发展速度还相当缓慢,群众性的登山运动不在于山的高低,关键在于参与,唤起更多的人们对这项运动的理解,对山的热爱。国家和地方登山协会是登山运动的管理机构,有义务扶植、帮助群众登山组织的发展壮大,不能将国家的山峰资源看成摇钱树,只想挣外国人的钱来养家糊口,忽视了国内

本文作者: 路客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3.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