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岩地带 手机礼仪
冰岩地带
取消

手机礼仪

       手机是科技文明发展的结晶,当它走进普通消费者生活中,给人们带来通讯方便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不和谐的音符。

打手机:嘘,轻声!

本报记者    姜泓

噪声污染源

       5月16日,记者到国家图书馆看书。安静的二楼社科图书阅览室内,突然一阵“嗡嗡”声把沉浸于书海的读者吓了一跳,循声看去,一只调成震动模式的手机正在桌子上颤动,它的主人不在座位上,周围的读者只好皱皱眉头。手机震了半分钟,停了下来,然而一分钟后,锲而不舍的拨号人又拨响了这部手机,令人牙酸的“嗡嗡”声再度响起。手机旁边一位满脸怒气的读者扔下手中的笔,伸手关掉了这部手机。
       尽管在阅览室有醒目的“请关闭手机呼机”的标志牌,却总有“忘性”大的读者的手机铃声此起彼伏,更有若干读者就在阅览室中接听电话。他们自以为谈话声已经压到最小,但实际上声音大得足以让半个阅览室的读者对他们怒目而视。更有一位女读者编写短信的按键声“哔哔”地响了十几分钟,对面的一位读者敲桌子暗示,她兀自一脸无辜地抬头看了看,低下头继续按。在各大阅览室和自习室门口,从早到晚,总能看到一些读者站在门口拿着手机聊个不停。
       常去电影院、剧场观看电影、演出的消费者都有这样的经历:总有一两个日理万机的人要随时接听手机,于是其他观众就必须陪着“听取蛙声一片”了。
       科学研究表明,尽管噪声不会立即置人于死地,也不像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那样容易察觉,但这并不表明它的危害不存在。正是由于人们的不在意,噪声常常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隐形杀手”。除了大声交谈外,花样百出的手机铃声更是噪声的制造者。一项对手机铃声的测试显示,距手机1米处,手机铃声超过70分贝;如放在耳边,铃声则超过100分贝。广受欢迎的各大网站的个性铃声频道,往往成为网站盈利的主要来源。于是,一些特殊场所不得不引进信号干扰设备,“强迫”人们的手机暂时变“哑巴”。

手机礼仪受关注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手机还在国内被“尊称”为大哥大,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抱了手机在公共场所大声讲话,可以招来不少羡慕的目光,而同样的行为在手机日渐普及的今天就会被视为文明素养不高的体现。
       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无论是在社交场所还是工作场合放肆地使用手机,已经成为礼仪的最大威胁之一,手机礼仪越来越受到关注。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80%的美国人经常在餐馆或商店里听到别人用手机通话,近一半的受调查者对此感到不满,甚至有位仁兄因实在受不了旁人喋喋不休的手机噪音,愤然冲上去将机主肋骨打断。手机使用的文明,体现了一个人、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为医治“手机吼叫病”,欧美国家倡导了“手机礼仪”规范活动。美国铁路客运公司推出了限制使用手机的“静音”车厢,20%的美国餐馆做出限制使用手机的明确规定;澳大利亚电讯的各营业厅采取了向顾客提供“手机礼节”宣传册的方式,宣传手机礼仪;新加坡有10多个噪声警察在岛内6个图书馆进行巡逻,劝说人们在馆内停止使用并关闭手机,这些警察没有罚款或勒令人们离开图书馆的权力,他们只能要求大声喧哗的人停止谈话,或是塞给喧闹者一张纸条,请他们“替别人着想一下”。
       我国也有越来越多的公共场所,宣布手机为不受欢迎者。中央财经大学信息系在北京市高校中倡议“学手机礼仪,做文明师生”,推行“静音”图书馆、课堂、自习室,倡导在公共场所内,关掉手机或调至振动状态,不发不文明的短信,以及“保持教室干净,保持公共场所安静,对老师尊敬”的“三敬”原则,并制作了大量招贴宣传画。
       手机短信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使得它也成为手机礼仪关注的焦点。想想看,一边和别人交谈,一边收发手机短信,能说明你对别人的尊重吗?在“拇指运动”中,短信的内容选择和编辑上,也应该和通话文明一样重视。收到无聊的笑话,转发或想些更无聊的东西去“回敬”对方,在消遣的同时反映了你的品味和水准的高下。
       新的通讯工具、通讯方式,必然要求新的文明礼仪规范,其实,管好自己的通讯工具,并非是件难事,关键是每个机主能多为他人想一想,少一些随意,多一点自律,文明使用现代通讯工具。

引爆器?夺命索?

       如果说手机噪音污染更多地体现在文明程度上的话,那么随着手机的普及,手机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5月18日中午,记者在白广路口人行天桥上观察,15分钟时间内,由东向西方向的车辆驾驶员中,12人在停车等灯时接听或拨打手机,5人在车辆行驶中使用手机;一辆白色桑塔纳轿车驾驶员从白广路右转驶入广安门内大街时,一手打手机,一手打方向盘,结果差点撞上一名路口抢行的行人。
       记者询问身边的驾驶员,尽管他们都知道开车时打电话不安全,但大多人都有过行驶中使用手机的经历,特别是接听电话。他们的理由是:“人家不知道你正在开车,不接显得没礼貌。”
       英国一项研究显示,司机在驾驶时打手机,他们对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比平时要慢半秒,比酒后驾驶慢三分之一秒。他们的驾驶水平也下降,不能让汽车保持恒速前进,也很难与前方车辆保持安全的车距。测试还发现,即使在打手机时双手仍握着方向盘,司机仍然会分心。这意味着开车打手机比酒后驾驶更危险。美国科学家模拟实验表明,开车打手机导致驾车者注意力下降20%,如果通话内容重要,则驾车者注意力下降37%。法新社报道引用有关统计数据表明,70%的致命交通事故是司机注意力不集中所造成的,而手机又是造成注意力不集中的主要原因。英国的医学机构早在1997年就发表研究报告指出,开车打手机发生车祸的概率比正常驾驶多3倍。因此,伦敦、新加坡、香港等国际大城市已经对开车打手机发出了“禁令”。
       北京大部分加油站里都能看到手机禁拨的标志,这并非危言恐吓。在加油站里,使用中的手机就是一枚引爆器,随时可能引爆加油站油库这个大“炸弹”。现在的加油机普遍采用电脑控制,手机信号会影响设备工作,导致计量不准,更重要的是,手机拨打过程中出现的火花极易引起浓度较高的混合气体爆炸。不久前河南省郑州市一家加油站发生爆炸,生命财产损失惨重,就是因为一司机在加油站内使用手机引起的。
       不光在加油站,在医院手术室、乘坐飞机时等使用手机在我国都受到限制。手机在通话时产生高强度的射频辐射,对医疗设备、飞机通信导航系统等精密仪器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干扰,会造成医疗事故、飞机无法正常起飞降落等问题。

高科技的代价

       大约在消费类数码产品中再没有比手机的更新频率更快的了,也很少有像手机这样价格悬殊的——从四五百元到上万元。高档手机意味着更新的科技成果,更COOL的造型和满足更大的虚荣心。
       一位网友算过这样一笔账:一部高档手机,叫价五千、八千,可是人们忘记了——在以厘米计的显示器上,无论分辨率怎样高都是浪费;在没有变焦没有等价的数码相机所拥有的成像功能,无论叫嚣几百万像素的摄像头,在电脑上看起来都仅仅是只能看清人影;个位数指甲盖大小的显示器,100赫兹不到的处理器,接个电话之后还要找布子擦拭显示器上的手印脸印,大手拿个牙签似的笔在屏幕写画,是多么的滑稽;在这个话费不但贵而且还是双向收费的时代,每天有几个小时可以把手机拿出来“现”?
       买一台高档“电话”(8000元)=一部“专业”数码单反相机(8000元)=一部12英寸苹果笔记本电脑(7900元)=一台还算不错的电话+一部“顶极”掌上电脑(7500元)。
       如果仅仅为了用来抬高身份而购买上述高档手机,这种消费观算不算畸形?拿出厚厚的手机使用说明书来,看一看你的手机有多少功能从未被使用过,有多少偶尔使用,再回想一下当初购买这款手机的时候,你是看中了它的哪些功能。
       在欧美,很少能见到像东亚手机用户那样的发烧友,许多理性消费者还在使用四五年前的旧机型。在他们看来,手机功能,够用就行了。
       无疑,未来的手机功能将更加强大,外形将更加千奇百怪,也更不像一部“手机”,高科技的东西永远日新月异,当五花八门的功能过了新鲜感之后,“抢新”者付出的代价值吗?

原文刊登于《消费日报·新消费周刊》2004年5月21日

本文作者: 路客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3.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