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岩地带 北京城改:三条商业街命运迥异
冰岩地带
取消

北京城改:三条商业街命运迥异

平安大街:商业文化旅游,想打什么牌?

       平安大街是与长安街平行的一条交通干线,东起东四十条立交桥,西至官园桥,全长7公里,1999年国庆前平安大街改造完成。改造前,平安大街由数条街道组成,大部分宽度仅十二三米,窄处不过两辆公交车并行。
       平安大街在历史上就不是一条商业街,改造完的平安大街经过4年发展,同样称不上是一条商业街。7公里长的大街上,看不到一家大型超市、购物中心,没有几家大型公司愿意落址在这里,道路两旁见到最多的就是杂货店、美发厅之类的小店铺。平安大街上满眼明清风格的二层仿古建筑商店门前,顾客寥寥,有几家玻璃上还贴着“招租”字样的纸条,尘土覆盖,瞧来已有多年无人问津。
       有车族在平安大街上会发现除了东段几座大厦外,这里几乎没有停车位,马路牙子上是三四米的便道,再向两边就是住户和商铺。便道上有树坑、自行车位,行人来往,汽车是没法停在上面的。在北京机动车保有量超过200万辆的今天,很难想像哪个商业区会没有停车位。停车不便成了制约平安大街向商业街发展的最大障碍。老北京主要的商业区集中在主要集中东单、西单、王府井、地安门外至鼓楼大街一带,这些地区离平安大街很近,人们的购买习惯不会轻易改变。
       当年平安大街定位在“集交通、旅游、商业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干道”,将商业排在最后,交通放在首位。可惜的是,作为贯通北京东西的一条大动脉,平安大街没有摆脱北京“路越宽越堵车”的怪圈。在两个十字路口不到500米的距离内,往往还有两三个红绿灯供行人过街使用,因为平安大街上几乎没有过街天桥。一位出租车司机曾向记者抱怨:“起步没走多远,刚挂上三挡,又该踩刹车了,废油毁车,累不累呀!”
       没有过街天桥倒使沿街青瓦灰墙、朱红门楼、古色古香的风格保持统一——尽管沉闷单调了一些,还让每年在这里举行的北京国际旅游节上盛装出行的各国彩车表演不会受到高度限制。平安大街保留有很多古代、近现代的名胜古迹、故居遗址,恭王府、钟鼓楼、宋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什刹海、北海、和敬公主府、段祺瑞执政府旧址、欧阳予倩故居以及以爱国将领张自忠命名的“张自忠路”。平安大街并非笔直,道路南挪北移是为了保护现存的古建筑、王府宅地等。北海公园北门外的胡同游是老外观赏老北京民俗的经典节目,什刹海岸边是老北京们乘凉聊天的好去处,再向北走,与三里屯齐名的什刹海酒吧区正在改建中,那里充斥着灯红酒绿,时尚男女。
       地安门、北海附近除了什刹海这个亮点外,九头鸟、蜀国楼、天赐庄园等大小酒楼也不能忽视。尽管地价、车位等因素使平安大街上的餐饮业无法像簋街那样火起来,但餐饮、旅游这对孪生兄弟至少可以让各家酒楼保持盈利。现在,一座占地面积55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300多平方米的停车场正在平安大街上施工,新的停车场在缓解旅游压力的同时,也能给附近的餐饮业带来新的生机。
       看来,文化旅游才是平安大街的招牌。但是,拓宽大街,加大车流是否与保护京味民俗、文物古迹背道而驰呢?

两广大街:东中西三段,哪个先热?

       北京民间说:“东城贵,西城富,穷崇文,破宣武。”两广大街——地处崇文区、宣武区的京城第三条东西向大动脉又给人们带来什么?
       两广大街东起广渠门,西至广安门,全长8公里,2001年7月正式通车。比起平安大街古色古香的风格,两广大街现代气息要浓得多,道路两旁高楼大厦林立,造型独特,材料现代,色彩大胆,还有布满音符图案的过街天桥,显眼地架在大街上空。
       紧挨着前门商圈和火爆的崇文新世界商圈的北京大都市街,由15座风格各异的现代大型建筑组成,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是首都中心城区规模最大的商贸建筑群。然而自去年开始招租,状况就一直不佳,绵延近1公里道路两边的商厦全部闲置。有专家指出,这里原本就是北京发展相对薄弱的地区,人均购买力不强,改建之后,常住居民锐减,消费能力进一步下滑,地域需求萎缩,人气尚且不足,更别提商气了。
       地处两广大街中段的珠市口,曾经是老北京最繁华、最热闹的地区,不过现在比起京城其他新兴的商圈,已经逊色许多。天桥改造后,老北京民俗活动更加难见,旅游这张牌已经不好打了,幸好虎坊桥以北的琉璃厂文化街还能聚些人气。
       菜市口以西,随着长椿街、牛街改造的完成,在崇光百货SOGO、菜百新世纪的带动下,广安门内大街比广渠门内大街要热闹得多。拟建的国际传媒大道,其核心区位于宣武门大街与广内大街之间,能否给两广大街带来足够的人气,现在还不得而知。
       底子薄的旧城区改造就是这样,人气散了就不容易聚。当年西城区金融街的发展称得上一波三折,初建成时大量空置引发议论纷纷,但坚持下来的结果是,该地区一天的资金吞吐量就相当于一个中小城市一年的GDP产值;新世界中心在寂寞了许多年之后,现在才“熬”出了头。两广大街的明天会是什么样?

东内簋街:人气不散,风采依旧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研究员宋责指出,所有成熟的商业街,都是自然发展而来的,没有一个是单纯靠人为的努力实现的。簋街就是这样。
       簋街东起东直门立交桥西端,西至交道口东大街东端,北京商委命名为“东内餐饮一条街”。在这条街上,仅餐饮服务业就有100多家,饭馆密度之大,全北京也找不出第二条来。据说,早年这里是以贩卖杂货菜果为主的集市,半夜开市,黎明散市,摊主以煤油灯取亮,远处看上去灯影憧憧,故名“鬼街”,后来取其同音,“簋街”因而得名。不知从哪一年开始,餐馆酒楼在这里扎堆,在这里红火,就像这里满街挂满的大红灯笼。在空气里独有的香辣味的诱惑下,高朋满座、人声鼎沸。簋街已经超出了餐饮食肆的范畴,成为京城夜生活和饮食文化的一个缩影。
       簋街的常客都知道,道路两旁平房修建时间久远,市政设施薄弱,而簋街宽不过15米,人多车多,交通拥堵。东内大街在2002年3月至9月进行了改造,道宽达到60米,由双向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步道、绿化带四个部分组成,簋街硬件环境得到很大改观。
       上周日晚七点,记者走过东直门桥西作为簋街标志的酒爵,远远就看到满街的红灯笼。天还没有黑下来,自行车道、绿化带上已经停满了车,衣着整齐、精神饱满的小伙儿站在路边招呼客人停车入位,露天下、餐馆里都是食客的身影,空气里荡漾着“麻小”的味道。
       商家和专家曾经担心,两年时间的簋街改造工程完工后,新簋街再火起来的可能性极少,会走上隆福寺、大栅栏改造后一蹶不振的旧辙。现在我们相信,浓浓的香气、鼎盛的人气怎么会使老食客们忘掉簋街?

(文/姜泓)

原文刊登于《消费日报·新消费周刊》2003年8月13日

本文作者: 路客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3.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